硅谷抄袭中关村!起底美国爆火的共享滑板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文 | 红波

当共享单车在中国大红大紫乃至偃旗息鼓之后,在大洋彼岸另一头的欧美,正如火如荼的对共享概念做重新的定义——近来,共享电动滑板在美国强势崛起。

UberLyft的竞赛之外,美国的共享出行领域一直缺乏故事。当摩拜ofo在去年针尖对麦芒时,共享单车曾在美国短暂流行,但并未掀起波澜。而现在,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与麻烦,在美国统统由共享电动滑板继承了。

眼下,共享电动滑板更是吸引了谷歌、Uber、Lyft乃至远隔重洋的小米参与其中。

在中国火热的共享单车概念是如何在美国被重塑为共享电动滑板的?目前有哪些关键玩家参与?共享滑板要怎么用?它在美国是否会经历共享单车一样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车东西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电动滑板再掀共享出行热潮

7月10日,美国的打车龙头Uber宣布,将在自家的APP中接入共享电动滑板初创Lime的服务。同时,Lime还宣布获得了3.35亿美元融资。就在两周之前,另外一家电动滑板初创Bird,才宣布了3亿美元的融资。

此时,距离这两家公司成立,不过一年时间而已。

2017年,或许是受共享单车的启发,Bird等共享电动滑板公司成立。而Spin则成立得更早,在2016年就诞生。在潜伏了一段时间过后,2018年将近年中时,这条赛道猛然爆发,受到热情的市场资金拥戴,将原本在水下的玩家统统推了出来。与此同时,原本进行共享单车运营的Limebike与此前从事电动滑板生产的Skip也切入进来。在加州,四家初创撑起了共享电动滑板的创业赛道。

吸引谷歌、Uber等巨头关注让创业游戏陡然加速,不过数月时间,有人拿下天价融资,有人融资额仍在数百万美元徘徊,行业分化已经显现,这条赛道似乎胜负已分。

二、四大玩家入场 已诞生独角兽

硅谷抄袭中关村!起底美国爆火的共享滑板

1.Bird——共享出行老炮

在车东西整理的四家共享电动滑板初创中,Bird与共享出行的渊源最深。这家于2017年在加州圣莫妮卡正式成立的公司,在拿下红杉资本领投的新一轮3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达到20亿美元。

而其创始人Travis VanderZanden与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同名,并且,他在Uber和Lyft两家共享出行公司都曾任高级主管。2013年,VanderZanden加入Lyft,担任COO,并与快速成长的Uber相竞争。2014年10月,VanderZanden“背叛”Lyft,加盟其竞争对手Uber。

这段经历,使得VanderZanden成为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创业人物。但或许也是因为他的身份以及在共享出行领域累积的丰富经验和人脉,才为Bird带来了如此多的融资。

尽管拿到这么多钱,Bird的投放量目前还不大。根据中金产业研究报告,Bird在7月初的投放量约为1000辆,用户规模约5万人。

2.Lime——被谷歌Pick的前共享单车公司

同样成立于2017年的加州圣马特奥市的创业公司Lime,则拿到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风投部门Google Ventures参与领投的3.35亿美元融资。自此,电动滑板车创业公司Lime的估值高达11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的三位联合创始人都是华人,其中两名拥有Kinzon Capital的跨境风险投资背景,另一位则曾在Square担任软件工程师。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家Lime,就是去年试图在美国推行共享单车的Limebike。在今年嗅到风口变化之后,Lime果断地把布局领域从共享单车换成了电动滑板车,并将名字中的bike去掉,在赛格威提供的电动滑板上刻下了“Lime”。

当前,Lime的电动滑板已经在全球40个城市进行了300多万次骑行。据称,Lime正寻求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筹集高多5亿美元的融资额。

3.Spin——从共享单车做到共享滑板

Spin成立于2016年,其总部位于旧金山,并且在那里筹集了800万美元的资金。和Lime一样,Spin这家创业公司在今年2月试水自行车之后,相继转战电动滑板车。

值得一提的是,Spin的联合创始人同样拥有滚烫的履历:这家公司的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曾是Disqus的软件工程师,另一位曾在Lyft就职产品经理一职,最后一位曾联合创办过两家由Y combinator投资过的创业公司。 Spin早期的创业经历也为其的日后崛起刷了一波存在感。

4.Skip——后起之秀

Skip是一款由Boosted Boards的创始人Sanjay Dastoor和Matt Tran创立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品牌,于今年5月份在华盛顿特区推出,接下来将在旧金山上映。没有听说过Boosted Boards?Bootsted Boards以制造电动滑板而闻名。几个月前,在推出了他们的服务后,共享电动滑板车迅速遍布旧​​金山的各个角落。

对于这家电动滑板初创品牌,用户只要下载Skip的应用APP就可以找到附近的滑板车,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骑行。

尽管这四家创业公司目前是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但Uber和Lyft早已向电动滑板行业伸出来橄榄枝,虽然两家公司都没有正式宣布一个“共享出行”部门,但通过与行业先行者合作的方式,不断跟进新兴移动市场的脚步。

据国外媒体报道,今年5月,Lyft曾考虑申请在旧金山运营共享电动滑板的许可,而且这些许可证很可能会得到批准。

今年1月,Uber收购了一家名为“Jump”的自行车共享公司,允许用户通过Jump的应用程序或Uber Bike功能预订出行服务。与此同时,本月,Uber将在自家APP里上线Lime的共享滑板功能并将Uber的标志性logo贴在Lime的滑板车上。Uber很有可能将此次收购作为撬开电动滑板车市场的突破口,但两家公司具体的协商细节仍未敲定。

三、 共享滑板的运营背后 小米或成最大受益者

1.使用方式:和共享单车如出一辙

同共享单车一样,这些电动小滑板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停放点,在像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 ,用户可以随时租用分散在城市周围的滑板车,并将它们随意停放在马道边,以供其他人的使用。使用的时候用APP一扫,便可以激活。

这种电动滑板车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英里(24公里),在收费标准上,它们每分钟收费不超过15美分,换算成人民币,一分钟一块!时间就是金钱!

在充电及车辆维修方面,会有专门的团队在晚上取回电动车进行充电,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在早晨将其放到预先确定的地点。例如Bird 的用户可以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2、为何而火?便利+文化+巨头助推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美国火的最终是共享电动滑板,而不是共享单车?

首先需要提到得是,美国一直有不错的滑板文化基础,尤其是年轻人,将滑板当做一项日常的出行工具以及运动项目。这为共享电动滑板培养了大量的潜在用户。

与此同时,电动滑板比共享单车显然要更加省力,不用费力踩单车便可轻松达到20km+的时速。加之其借用了共享单车的无桩模式,为用户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最后,让共享电动滑板真正大火的,还是巨头的“Pick”。当下,Uber、Lyft都在试图打造立体的出行生态,将各种出行方式统一到自家的APP中,而谷歌则一直希望杀入出行行业,其无人车在今年就要开始载人商业化。共享电动滑板似乎是他们出行版图上最后一块拼图。而巨头的看重带来了巨量的资本以及关注度,共享电动滑板就此一飞冲天。

硅谷抄袭中关村!起底美国爆火的共享滑板

▲图片为电动滑板车Lime

3.中国玩家云参与:各家背后是小米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据外媒报道,小米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动滑板车代工企业,由小米供货、然后贴上美国公司商标的电动车大量出现在街头。

共享电动滑板车领域的“独角兽”公司Bird已经投放了大量小米供应的滑板车。据报道,该公司五月份可能和小米签署了采购协议,采购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电动滑板车。此外,Bird公司的竞争对手Spin也采购了小米公司生产的电动滑板车。另外一家大规模的电动滑板车制造商是赛格威,该公司为美国另外一家共享滑板车品牌Lime供货,这家公司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是其股东之一。

不过上述供应给美国滑板车运营商的产品,到底是由小米自行制造还是委托给其他公司生产,目前尚不得而知。

四、蒙眼狂奔 共享滑板问题不少

不过,电动共享滑板在全球迅速攻城略地的同时,难免出现野蛮生长的后遗症:旧金山政府于上周发表声明称,共享滑板车企在提交经营许可证之前,必须收回散落在街道两旁的共享滑板车。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地市民表示,随地乱放的滑板车已经严重影响到群众的日常出行。

硅谷抄袭中关村!起底美国爆火的共享滑板

▲图片来自Newser

这份声明明确指出:运营费在取得共享滑板经营许可证明之后,需要支付5000美元的申请费和25,000美元的年费。

此外,当地政府还提出了一些硬性要求——车企必须在“一小时内清理掉违规的车辆”和“为旗下会员提供工作岗位”中做选择,除此之外,还强制要求车企为消费者购买保险。监管的介入,开始要求共享电动滑板走向正规化。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对车企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更为的直接影响,运营成本将显著上升。而电动滑板的服务价格能否覆盖上浮的合规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还需要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享概念广受资本青睐的中国,共享单车已经渐渐式微,为何狂热的创业者们没有引入共享电动滑板?

车东西找出的原因如下:

与共享滑板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案一样,中国资本市场的共享理念在经历了早期的野蛮生长之后逐渐趋于理性,以中国的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工具早已趋于饱和,所以,在这种市场状况下,共享电动滑板的生存挤压空间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还要归结于政策压力: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共享滑板车暂时还没有路权,在政府严格监管下,政策风险太大,这从根本上就否绝了电动共享滑板概念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

但不予否认的是,电动滑板车确实在短距离路程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出行方案参考,中国未来是否会有新的出行方式受其启发,值得期待。

结语:监管收紧后 会是下一个共享单车吗

我们不难发现,Bird与Lime的对峙 ,形成了共享滑板出行的第一阶梯玩家;Spin、Skip紧跟其后,紧锣密鼓地在共享电动滑板领域中争得一席之位。这场声势浩大的出行游戏在接受资本助力之后变得愈发激烈。

相对于国内正在退烧的共享单车,其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摆在我们眼前,欧美共享滑板是否会重走国内市场的老路,其结果我们不得而知。在当地政策不断收紧的情况,共享滑板企业又将如何出招,我们拭目以待。

硅谷抄袭中关村!起底美国爆火的共享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