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归来谈创业:生态起来了 专注才能赢

智东西语(公众号:zhidxcom):

与癌症抗争两年,与公众视野阔别许久的李开复回来了。在智能硬件创业的风口上,这位中国创业者的“青年导师”如何看待创业和当今中国的形势呢?(诺瓦)

李开复归来谈创业:生态起来了 专注才能赢

文 | 林栋(FT中文网)

李开复回来了,不变的是一口台湾腔,改变的几乎是整个人生观。2009年,他从谷歌全球副总裁的位子上辞职创业,成立了一个结合天使投资与创新产品和团队的平台,取名“创新工场”,孵化和投资了豌豆荚、墨迹天气、糗事百科等一批互联网创业公司。李开复本人更因为在微博上拥有超过5000万粉丝,成为中国的“网络大V”和知名的“青年导师”。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癌症阻击战,让他阔别公众视野近两年。

以下为李开复接受《高端视点》访谈的文字选编。

如今,网上有年轻人说,“李开复变了,但是这样的李开复,我们不需要”。对此,你作何回应?

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能够更好,这是我一直鼓励年轻人的。这一点并没有变。只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走得太偏执了,就像我自己有一段时间太偏执了,把它变成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每天来衡量自己投了几个项目,看了几个好项目,见了多少年轻有为的人,微博发了几条,粉丝增加了多少,书写了几本,卖了多少。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非常疲劳的机器,身体是受不了的。我们在追随自己的心,做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崩溃了,让自己能够做到一个至少可及格的状态,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关注一下。这是我自己亲身惨痛的经验,我希望这样的分享对年轻朋友是有帮助的。

你以前说过,“微博改变一切”。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其实,我现在个人已经不会花太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了,因为我觉得很多的发言,比如以前我批评过一些电视节目、航空公司之类的,当时可能很多人来呼应,感觉很有影响力,但是最后大家还是去做自己做的。所以,这个网络的现象可能更多是一种意见的宣泄。对我来说,并没有真的看到有特别大的意义,除了把这些话讲出来,当时可能觉得挺爽的,但是之后它可能会产生很多负能量。

现在微博还能“改变一切”吗?

人们会经过社交媒体,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看到更多的新闻,关注更多的新事件,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以达到的。

最近,Uber模式在全球蔓延。大家看到,已经诞生可以用来约医生的手机APP了,跟约专车一样方便。然而,无论是当初的微博,还是今天的打车软件,为什么他们都碰到了监管和制度的壁垒?

整个新经济就是不能够完全靠旧的法律法规来管理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状态。当然,共享经济也不是一次性的取代了所有的传统经济。所以,过去的法律不能抛弃,新经济里的人也不能完全无视法律,做非法的事情。这就需要双方,一个是参与者、经营者、创业者,另外一方是政府,能够真的坐下来说,好,我们现在能在法律做什么样的一个松绑,一些妥协,让你能够开始经营起来。你那边也得修改一些你最想做的事情,让它能符合用户的需求、人民的安全,以及国家的法律。然后,慢慢摸索新法律应该长得什么样子。更需要研究的是在全球范畴里,哪些国家有一些最新的法律法规或者想法,是可以值得参考的,然后与时俱进的去修正法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你认为制度碰壁并不是在中国的特例?

在打车软件不是的。

谈到中国,你曾提及海外工程师大举回国的时机。现在还算好时机吗?

其实有一段时间不是的,在过去五年到十年间,很多投资人会认为海归不接地气,所以回来的话我们也不投资他。但是,现在又有点改过来了,因为两件事情。一个是海归开始接地气了,因为他们经过微信和其他的渠道,知道在国内发生了什么,也维护了他们过去有的人脉。所以,出国再回国,不像以前似的剪断了他的链接,还是可以保持的。

第二个就是,很多国内的大型软件和服务需要一些高端的工程师,比如说你做一个软件,它达到一万到十万个用户都没问题,但突然达到1000万用户的话,可能你就崩溃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海归,他可以帮你打造一个鲁棒性很强的服务端系统,那么你的系统就不会崩溃。所以,这一类的超级工程师,特别是有大规模经验、大数据的,还是国外的居多,在国内非常欠缺。所以我觉得,现在又形成了海归创业的一个可行机会。既不是过去被追捧,也不是过去觉得不接地气。海归和本土创业者是可以并行而且合作的,同样都有重要意义。

从去年开始,中国股市一直在猛涨,最近有巨幅的调整。就科技类公司而言,你是否认为存在很大泡沫?

如果现阶段来看,每一个公司,是不是在它已有的业务和用户上,都值得它的市值?那可能不是,你可以说是一个泡沫。但是,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中国的经济成长更快,网民增加更多。很多不同的互联网模式,比如说共享经济,在中国可能更合适,因为它有更多蓝领的就业者参与,能够把滴滴、美甲或者理发的捧起来,也有更多的城市和人民,它是可以让共享经济跑得更快的。

所以,如果从这个经济体的发展,它的潜力和规模来看,是远远比美国大的,成长的空间也比美国大。只要别再疯狂的涨下去,如果稳健的涨一些也好,跌一些也好,里面的优质企业能有机会发挥,然后随着市场变大,我觉得这个泡沫慢慢就会回归正常,因为市场和潜力是在那里的。

一般而言,上市闸门打开有利于投资人取得收益,所谓投资成功,退出走人。经过调整和转变后的创新工场也属于此类吗?

我们其实还一直在投非常早期的项目,只是说我们过去的这种重度孵化,针对一个经验比较浅的创业者,深度的去参与,帮他把企业做好,这种模式发生了改变。这是我们2009年的模式,当时其实整个环境和创业者的经验都是不足的。我们提供这个服务当时是有价值的。

但是,随着整个生态环境起来了,创业者越来越有经验,这种连续创业者也出来了,那么他们其实并不喜欢,也不需要这种重度的服务。而且,随着重度的服务可能会索取更多的股份,他们也不愿意稀释。有越来越多强的创业者,那么我们就和其他天使投资人一样,希望只是进去支持一下,投资一下。当然,我们和其他天使投资人比较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的团队更大,过去孵化的那些队伍,无论是财务、法务、公关、市场或者品牌等等,我们都可能提供更多的价值。

应该说,我们现在还是用同样的价值观,我们对业界的了解和专长,来帮助这些创业者。只是,我们不再用重度孵化。他们是老板,我们是投资人,他们需要什么帮助,他们来要,我们就给。而不是说,你一进来,你就是个蛋,我来孵你。

国内股市起来了,我们两个模式出来的公司都非常的优秀。而且,有一些也会毫无疑问会回归国内的股市,无论是主板还是新三板。我们会和其他的投资人一样,都去捕捉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公司来有选择,在国外或者国内寻找到一个上市的途径。

在这方面创新工场有哪些最新的策略?

我们一向是有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这两者是创业者可以选的。还有就是,当他选了美金,看到国内股市表现好,想要回来,那我们就继续帮他拆VIE架构,帮助他回归国内的股市。这个模式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未来也是可行的。

我认为,国内股市即便长期好下去,也不会说每一个领域都要在国内上市,不能在国外上市。毕竟,有这么多不同的领域,有些还是在国外更有对标的。所以,可能在外国上市是更合适的途径。一些可能因为它的股份结构比较复杂,搬回来太麻烦了,还得继续走;还有一些可能正在融资的过程中,你把它拆断了,这样也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会继续两条腿走路。

就跟学校一样,创新工场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毕业生了,比如说豌豆荚。你觉得这些毕业生以后的表现,跟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觉得这个要问毕业生才是最有效的。但根据我们与毕业生的交流,他们其实认为工场最大的价值在两方面。一个是在人脉和人才的推荐,另外一点就是在产品和战略方面。

如果他们这些毕业生之后的表现不好,或者表现平平,会不会让创新工场承受负面影响?

数量够多了,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单一的案例可能会今年很好,明年不好,后年又好了,都是有可能的。我们看到很多上市公司也是这样的。数量一多的话,对冲下来,大部分的变好,少部分的变坏,那么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你会给打算创业或者正在创业路上的中国青年哪些建议?

第一,其实国内的环境特别好,是全球最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市场是最大的,所以我会鼓励他们走下去。

第二,我会建议他们,如果经验不足的话,不妨先参与创业,学习一下,加入一个十到二十个人的公司,什么都试一试学一学,然后自己再出来主导创业。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第三,创业者都是聪明人,聪明人点子很多,点子多了就不专注,不专注就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所以,我会建议,在创业的过程中,专注是特别重要的。我们投资失败的案子里面,不专注是最大的原因,因为聪明人的点子很多。在大公司里点子很多,你可以十个人做这个,二十个人做那个。但若你是一个小的十人创业团队,你不专注,明年可能你就死了。所以,专注特别重要。

最后一点,谈到我的《向死而生》这本新书,其实是说创业者也要重视自己的健康。虽然不可能从每天18个小时的工作降到10个小时,这样的话工作可能会有很大的损伤,但是长期来说,人要健康了才能持续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每天花一些时间,让自己睡眠稍微多一点,让自己吃得稍微健康一点,然后让自己一周有几次运动的机会,压力不要太过分。这样才能把创业当作长跑马拉松,不会说今天拼命做,过两年可能整个人就崩溃了。

(本文原载于FT中文网,原标题为“李开复:那些变与不变”)

李开复归来谈创业:生态起来了 专注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