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应该是什么样?
智能手表今年是真热起来了,概念被炒起来,但市场并未热起来,已知卖得最好的Pebble现在是卖出了30万台,果壳极客手表的首批5000只刚刚预定结束。这些数字都还很小,主要是产品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智能手表现在出现了以下几种状态的产品:
最遥远的:苹果iWatch 处在完全没影的猜测阶段
已经开卖的:Sony的Smartwatch和Pebble 知名度较高,销量一般
悬在半空的:国内的果壳电子、inWatch都给智能手表画了一张好看的饼,但还没有可用的真机
挂羊头卖狗肉的:淘宝上有一大堆“智能手表”在卖,基本都是手表样的Android手机,这不稀罕,在MTK时代早已有。
这四类产品里iWatch是用不到了,果壳的inWatch的产品年内有希望,淘宝的山寨军团实在没有多少新意。所以我特地找来了Sony的SmartWatch和最近关注度很高的Pebble来用。

SmartWatch:不能脱离手机存在

Sony的Smartwatch用的是第一代产品,还只是个手机附庸物。它必须和手机相连才能显示内容,开机第一画面就是寻找手机配对,否者没有下文。

提供的功能主要是将手机信息传送到手表,比如未接来电,电话簿、天气、来电振动、信息、日历提醒;还有像Twitter和Facebook这种整合的社交信息服务,国内也有开发者开发的支持微博提醒的应用。利用其蓝牙的特性,查找手机是另一个不错的小功能。
(Smartwatch的内置主要功能)
Sony Smartwatch功能的核心是查看、提醒、快速回复。

查看:这是最多的用途,但这个1.3英寸128*128像素的屏幕实在有些逊,可显示的内容太少,手指触控也比较费劲。

提醒:是现在腕上设备大家都考虑的一个思路,通过振动提醒,无声而且容易察觉,闹钟、短信、查找手机等的都会有提醒功能。
回复:除了来电和短信可以快速回复一个预设的短信内容,他能做到信息反馈的功能很少。

(Smartwatch的扩展应用)

这都是一些基本功能,Sony Smartwatch不至于做得太鸡肋的是,开放API给开发者提供应用程序接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Sony自己做的,比如将Gmail提醒推送到手表的客户端,也有一些不错和好玩的,比如可以在手表上拍照的Smart Camera,在Google Play里相关应用有几十款。这是Sony的Smartwatch,就其本质工作的部分,接受手机的信息,并提供提醒,是做得不错的,但功能单一,而且待机很一般,也要一天一充。
Pebble:不支持中文
Pebble是众筹创客网站kickstarter上的热门项目,不过我拿到的这个早期版本最大的悲剧是不支持中文,所以短信、邮件里显示的中文都是方块,最能用到的功能也就是看时间,来电震动提醒。
硬件上,Pebble外形没有Sony的设计讨喜,这是我更很多人交流时公认的,但Pebble用的不可触控的电子纸技术比Sony的OLED屏幕待机时间长得多,3~5是没问题的。
Smartwatch只能用于Android手机,Pebble可以Android和iOS通吃。而且拿开手机,Pebble是一个更完整的产品,至少时间、日历、闹钟这些手表基本功能是具备的。
Pebble同样提供了查找手机、电话、短信提醒这样的基本功能,通过手机上可以记录位置、速度的运动手表也可以将信息显示在Pebble上。

(AppStore里的Pebble应用扩展)

Pebble提供了开源的方式,也有不少开发者开发了Pebble应用,主要目的还是怎么将手机上更多的信息传送给Pebble。Pebble的存储空间很有限,安装了9个简单的应用,升级就提示空间不够了,得删掉一个再升级。
这就是我们在市面上能玩到的2款智能手表,即使有一些差异,但基本思路都一样,做一个显示时间工具的同时,帮智能手机做一些显示和提醒的工作。价格不贵也不便宜,2者很接近,Pebble 150美元,Smartwatch是149美元。
但这不是真正的智能手表,他们最大的劣势是——不够智能。
现在智能手表必须得达到这几方面的要求:
1、具备上面作为智能设备附件的功能,这是第一步。
2、手表功能要比传统手表强。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智能手表在“手表”的部分还不一定有传统手表的功能好,比如传统运动手表上具备的气压、温度、指南针等感应器都不具备,所以不能替代运动手表。
3、能量自给。现在一般运动手表电池可用数月、半年,石英手表电池能用几年,机械手表有自动上弦的,光动能表只需要光照就能提供动能。现在的这些智能手表的能量供给还停留在和智能手机一样天天充的阶段,未来必须解决能量自给。
4、具有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外界的信息,地理位置、空气质量、气温、气压;人体的信息,血压、血糖、血氧、脉搏等等。
5、真正的智能功能的交互方式和功能。
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功能?这个不用我讲,听听人机交互专家人机交互专家 Bruce Tognazzini的想法,他曾于1978年~1992年期间在苹果公司工作,这是他对iWatch功能的一些想法,同样适用于广义上的智能手表:
1、语音控制
2、身份识别
3、NFC支付
4、健康状况监控,就是整合Jawbone手环的功能,睡眠监控、运动饮食数据记录等等。
5、控制电视、空调
6、显示地图,并能反馈地图数据,对地图数据进行众包维护
这也只是“真正智能”中的一部分,除了我前面提到的智能手表功能达成的几个阶段,还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是:
1、到底什么是最适合智能手表的交互方式?触控、按键、语音,NFC和Qi无线充电也可以说是一种交互方式。
2、智能手表是一个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醒和信息显示的终端,但现在的产品能做到的主要还是信息的显示和提醒,怎样加强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处理器是更高阶的发展方向。
3、智能手表的真正实用场景是什么?现在手表的应用目的已经简化为看时间、装饰美观2个主要目的,功能性的运动手表还可以提供更多信息。但智能手表的存在形态和目的应该是怎样的呢?
智能手表概念虽然热了,产品形态依然太初级,这是一个需要3~5年才能发展成熟的产品,但这肯定是一个能有大变革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