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造车运动新势力聚首 产业链为何齐怼特斯拉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Lina
编 | 四月

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风起云涌,产业界大浪淘沙,在“GTIC 2017全球(智慧)科技峰会”感受时代脉搏,看见未来。

3月10日,由智东西、AWE、极果等联合举办“GTIC 2017全球(智慧)科技峰会”在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正式开幕。学术界、投资界、创业圈和产业链在这里激烈交锋,NVIDIA、Neato Robotics、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科沃斯机器人、Ninebot(纳恩博)、威马汽车、奇点汽车、驭势科技、歌尔股份、地平线机器人等近40位大佬轮番登台。

作为2017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领域规格最高的峰会,GTIC聚焦“机器人产业”、“汽车新势力”、“家居物联生活”领域,探讨技术变革下的掘金机会、消费升级与生态建设,带来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判断。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中,MINIEYE创始人兼CEO 刘国清、小鹏汽⻋联合创始⼈ 何涛、⽲赛科技创始人兼CEO 李一帆、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 李潇、Momenta创始人兼CEO 曹旭东与中信证券前瞻研究⾸席分析师许英博就“改变格局的汽车新势力”的主题展开了对话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论坛讨论的要点精摘:

MINIEYE创始人兼CEO 刘国清——“抬头看天,脚踏实地”

最近两三年很多新玩家加入格局,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创意,但与传统玩家并不是直接竞争或者是对立关系,更多的是合作。技术也好、模式也好,主要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车主。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抬头看天,脚踏实地”——需要新技术、新理念;同时要做出来,要安全。不仅是造车,车上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软件都要足够可靠。

现在各个无人驾驶厂商大多采用的都是多传感器融合的,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5、10年以后计算机视觉可以达到生物视觉的能力,从硬件的发展、深度学习的发展、能力的提升等软硬件发展的角度,推动行业进步。

小鹏汽⻋联合创始⼈ 何涛——降低电池成本,瞄准重点领域

新玩家的入局,证明这个行业发生变化的时候已经到了。除了生产制度,还有供应链、销售等角度。对于从业者来说是很好的变化,正能量的变化。

今年下半年开始销售,3.5W美金。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信号。如今在中国卖的很好的汽车要么属于低端产品,电池续航能力非常差;要么就像特斯拉,走非常高端的路线。这一现象的关键是电池的成本与续航能力问题。现在特斯拉Model 3电池的成本已经可以降低了,如果电动汽车的成本可以降到中端市场,就可以切下这块最大的蛋糕。

至于电动汽车创业最大的挑战(“坑”)在于:汽车是个大行业,创业时要好好思考哪些东西是要自己去做,哪些是交给供应商。如果什么都做,贪多贪全,是无法成功的;创业时要选择好哪一个部分才是重要的。

⽲赛科技创始人兼CEO 李一帆——供需端同时爆发,科研技术能力是核心

近期新能源汽车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和需求在同一时间点爆发。供给端:这事之前不能干,现在能干了。比如激光雷达,以前非常贵,然而现在这批企业出来以后,能够做到尽量平价并且量产。需求端:技术最终变成有意义的结果,以前不需要汽车这么智能,即使采集到了复杂数据也没有变现落地的需求。现在有能力把这样的信息变成有意义的结果,也有需求。

具备技术核心研发实力的企业,如今在某些领域跟国外顶尖技术已经不相上下,现在只需要思考什么时候产业化,什么时候交付给用户更好。后来发现中国市场是现在最好的落地地点。在这一代企业里,拥有中国制造,中国研发,中国生产的,反而更有信心。

激光雷达的好处在于准确,坏处在于贵。然而未来的自动驾驶可能需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最准确信息,未来的每辆车可能都要配备激光雷达。⽲赛科技的工作就是提供足够好的传感器,推进产业进步。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 李潇——技术发展、产业链完善、模式创新,共同推进新造车运动

新一轮的造车运动机会值得被看好。拿手机为例,六七年前很多人都不能想到中国智能手机能够有如此大的进步,比如华为、vivo、oppo等——现在新能源汽车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发展未来。新能源汽车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沉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业者具备好的资源整合能力,智能汽车会迎来大发展。

以下几方面是行业发展的推动力:1)技术:电池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突破、2)供应链的成熟:过去创业公司造车天方夜谭,但今天有完善的现有产能、完善的供应链等,允许创业公司打造自己的汽车品牌、3)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公司的入局、创新模式、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整个团队综合实力要求很高,现在大部分做的都是整车——设计、生产、销售、保险、金融、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对资金、资源整合、行业能力要求很高,并不是一个只拥有一项高新技术的小型团队可以做到的。

Momenta创始人兼CEO 曹旭东——技术升级,弯道超车

如今新造车运动的火热跟行业需求相关。以前用户并不关心的能源、智能等方面,现在开始更加注意。我国传统造车技术从90年代开始就提出要更新换代,但如今在发动机等方面跟老牌工业国家相比还是稍显落后。但随着2011、2012年的深度学习革命,中国成功走在了行业前列。如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是能够弯道超车的。

自动驾驶的创业团队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核心能力:1)技术迭代毒素,深度学习仍旧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迭代周期代表团队技术周期,需要世界顶尖人才不断实验,不断迭代。2)大数据收集分析能力,需要思考如何用好的点子收集大量数据。以及在中国由于政策宽松,相对于德国、美国,企业更容易收集用户数据。

自动驾驶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包括:1)技术,如何把精度提高,如何提高覆盖面,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2)需要“造身体来配合脑子”,芯片技术和整车制造的步调一致,同步投入市场。3)市场、法律、大众心理的接受。4)由自动驾驶造成的司机的失业问题。

以下为圆桌讨论的演讲全文:
Minieye创始人兼CEO 刘国清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 何涛
禾赛科技创始人兼CEO 李一帆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 李潇
Momenta创始人兼CEO 曹旭东
EZZY创始人兼CEO 付强
有请各位嘉宾上台!

许英博:感谢各位嘉宾,我们下午花半个小时左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未来造车的改造格局的汽车新势力。我大概算了一下,我们台上六个人30分钟,一人五分钟。然后这个事也简单,我们挑干货跟大家有三轮的互动。

我是这么想的,第一个我会跟大家讨论两轮问题,有一个我留特别一点的。我觉得这个论坛要稍微特别一点,大家其实都在这个产业里面、圈子里,每一位创业人或者是从业者都有自己关心的话题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接下来第三轮的问题留给每一位嘉宾,每一位嘉宾在台上你可以提问你最感兴趣另外一位嘉宾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我相信在座嘉宾感兴趣的问题,应该也是其他听众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这样是否可以?

既然谈到了造车新运动,先用一个数据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观察。到目前为止,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造车的牌照已经发到了11张,这个事情其实是过去十几年都没有变化的。我们相信这种牌照背后既体现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对于智能和无人驾驶方面的一些关注和前瞻。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另外一组数据,大概十几年没有太多新的汽车品牌了,光过去一年到现在为止新出来的汽车品牌已经有二三十个了,这个还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这里面有人打新能源的主意,有人说是智能和无人驾驶的方向,那么这两个数字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是挺诧异的数字,因为毕竟是十几年的稳态格局。对于智能行业和其他跨界而来的人来讲也许这个数字还不够跨,所以第一个问题想请问各位嘉宾,怎么看待快速出来的这些品牌、这些牌照和这些资质?一个十几年没有大变化的汽车行业,或者说从技术和产品上几十年都没有大变化的行业在这种快速的格局变化之后发生什么?希望每个嘉宾稍微简短一点。

何涛:刚才也说了汽车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而且这几十年来确实整个行业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这个行业在我们从业者看来是非常有发展的。这么多年来新政策、新玩家非常少,但是最近我们也看到了最近这两三年有很多很多的创业者涌入到了这个行业而且取得了资质,我非常坚定的认为这个行业发生变化的时刻已经到了,而且这个变化在发生在供应链、销售、汽车售后等等。这个变化同时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惊喜的模式,对于行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些机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我认为这个变化是非常正向的、非常正能量的变化。

许英博:何总的观点就是这个变化是好事我们正在参与。

李潇:大家好,我是愉悦资本的李潇。其实大家做一个对比,在六年、七年以前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会是这么大的市场,在此之前我想在座的各位很多人都不会选国产,大部分都是摩托罗拉、诺基亚那些海外品牌,但谁会想到今天在中国是华为、OPPO、VIVO这些国产品牌占据了市场上大部分的份额,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有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一个很大的革命。其实新能源汽车这个事情不是这一两年空穴来风大家来炒作而来的,而是它经历了蛮长时间的沉淀,非常多基础设施在逐渐的完善,而且这个新能源汽车很多的创业者都是具备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而且像我们投资未来汽车,他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面对全球的新能源汽车这样一个公司,整合全球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技术、资本和资源真的是想做一个非常好的汽车来去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所以说这个行业我认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许英博:李潇总的观点就是说参照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会迎来大发展,然后我们投了、我们参与了。

刘国清: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这种变化是直接造成的就是一些新的玩家进入到了这个行业里面,我觉得本质没变但是因为这些新的玩家到这个行业里面之后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以及理念。所以我觉得这个新入场玩家和我们传统老的活跃人士并不是直接竞争或者是对立关系,更多的是合作。通过刚才提到的技术也好、模式也好然后能够为我们的车主提供更好的服务。

许英博:谢谢国清,这个问题就是有机会然后我们是新来的,我们是来合作的,我们是带着技术和商业模式来合作的,大家都有机会,这个观点也很清楚。

李一帆:其实我是在座里面最上游的,其实在座的都是有下游我们是做配件的,我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说一下。在我看来,我觉得能源有点像供给端的,这个事之前像我们做的区块链以前是一个很贵的东西,包括现在如果你去买他们的商品都是几万几十万人民币一台,每个供应商都要用,然后你想要还有可能拿不到货。突然我们这一批企业出来了之后就做到了几百美元,只有提供给他这样的车实现这样高级驾驶功能的时候他才安全了,所以从供给端这样的技术变革角度,然后我觉得从另外一点来说也是需求端,需求端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供给,为什么呢?因为需求端其实是因为这些技术最终可以变成有异议的结果,以前不需要品质或者说即使有这样的材料并没有让这些数据变得有意义,其实等于就没有意义,你拿这么多复杂的高科技但是其实并不能转化为车上的东西,那么在这几年内我想和在座各位一起努力,我们有能力把这样的信息变成有意义的结果并且希望能支持它。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机会是供给和需求在同一个时间点相同的结构爆发,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很好的事情了。

许英博:谢谢一帆,这个变化几十年来没变的事在这个时间点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供需段发生了变化。

曹旭东:其实我对汽车这个行业也是刚刚入行,我非常赞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补充一下跟需求相关的一些观点,因为之前的人可能更注重的是收入、注重生活质量。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从90年代开始市场的技术实际上中国汽车的革新技术包括发动机仍然是相对于国外比较落后,但是在这波新的新能源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智能化是有机会能够弯道超车的。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在2011年、2012年发生了一次深度学习革命,深度学习革命中国是走在非常非常前沿的位置,大家如果参加国际的大会会发现有非常多的华人有自己的工作并且是非常好的工作,在深度学习很多前沿的工作像检测还有场景识别中国已经做的非常好了,这些给中国的人工智能提供了供给端的能力。这一点中国可以弯道超车,在汽车智能化做出一些成绩。

许英博:我先简单总结一下,曹旭东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事开始了,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工智能来了。从人工智能角度对于传统的汽车行业有了新的供给端的革新和动力,有请李潇。

李潇:一方面是技术,包括电视技术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力量,未来在电视这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包括人工智能这一方面也会有突破。第二点就是供应链的成熟,原来一个创业公司去造车这件事情这是田畈也谈,真的你自己要去建厂难度是很大的,但是今天中国有很多的现有产能有这样的供应链之后其实可以让创业公司真的有机会做一个自主品牌。第三个很有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模式,我觉得技术、供应链和模式的创新同时会推动这个市场。

许英博:新的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再加上已经有的强悍的工业基础,这个是中国在全球首屈一指的。最后再加上我们有非常爱好互联网和爱好尝鲜的客户群体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李潇:这个模式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汽车厂商是造完车了之后下面需要建立4S店经销体系,保险金融都是没人做的。造车很重要,但是后面很多钱我挣钱少了,但是今天出现一个新的企业可能不单造车赚钱但是连加油的钱都赚了,整个的成本结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许英博:我们另外一点是什么?意味着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接受着海外的技术定义、产品定义、商业模式定义,当我们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后我们拥有了技术实力、人才实力和创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有可能会重新定义全球的汽车产业,为中国消费者来定义这个产业,这个其实背后就会有另外一个隐含的问题,我们以前还可以说我们参照美国模式怎么去写,大家说服投资人的时候会说按照海外的成功经验来做,而当这条路走出去其实我们已经没有太多可以参照的经验了。

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很现实,就是这些钱投进去几十个新的品牌出来,从资本的角度上来讲、从产业的角度上来讲注定很多企业是无法走到最后的,第二的问题就来了。具备什么样特征的企业,才能赚到这波钱?才能活下去?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每位嘉宾从业内参与者的角度来讲,你想做什么样的企业?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想跟什么样的人合作?怎么样让自己活下去?怎么样让你的合作伙伴活下去走得很远?然后再附加一个小的问题就是,几乎所有造车的新势力都在说2017年三到四季度,最晚到2018年我们的产品就要现出来给大家看看了,最典型的就是MOTO three(音)怎么看这个时间点?多数的产品是会高于其还是会低于其?这个时候产业界会发生什么?资本界会发生什么?所以一长一短请大家发挥。

李一帆:简单说一下我们公司,我叫禾赛科技,我们做的其实就是激光技术。当我们做技术的时候已经不存在抄的情况,而是这些技术就是我们自己在去做的,我们和美国顶尖做这个行业的都是一样的,我们也有专利授权,出身都是一样的,其实倒不是抄队友,反过来有点像同样在一个地方上到高中毕业慢慢你会高考我们有点像干了这个事。我们当时就是在一个小天地当中觉得非常好,但是我们考到了北京一个学校,我们当时就觉得这个技术已经需要做的合资研发已经做完了,看到这个有非常大的市场,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一定会成为一个万亿级的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什么地方最适合我们把它产业化,最终交付,我们发现这个时候其实在中国做的更好。

我们公司从创立初期首先并不是抄,而是在同一代的最领先技术做出来的。我觉得在这一代的企业里面,拥有中国制造大规模的,比如说中国团队在中国研发这个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表现了,我说华为也没必要起一个英文名,我觉得这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当你看到一个东西是中国造的,你看到一个东西本身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技术能在中国落地我觉得反而会整体给大家信心,我们其实已经不存在抄的概念而是说我们把最好的技术做出来以后要选择最好的适合落地的地方,在我们看来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国,每次外国人到我们这边说,我说为什么你来中国?这其实是你知道的。

许英博:一帆的回答特别自信,就是我们都是好学生我们是自己写作业的,我们是有原创技术的。

李一帆:我不是抄的作业把自己名字写上去,而且我为什么取一个这样中国名字的中国公司,就是你看其实智能硬件好多在硅谷都是很差的,真正倒闭的好多都是硅谷公司。我每次一看到他是美国公司我就会给他一个标签,我说他只能做一个video。

许英博:我听明白一帆的回答了,就是我有原创技术、我很有信心,有信心到我连英文名字都懒的取而且我将来可以走到最后。

李一帆:对,而且我拿这个当我的标签。

许英博:那我们看看其他几位嘉宾怎么想,这个事谁能走出来?怎么样才能走出来?

何涛:我觉得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这个信号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卖的最好的电动汽车只有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出头,价格几万块钱,要么就是很高端的特斯拉,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电池的问题,因为电池的成本很高占到一辆车的40%左右,所以如果我的车卖的很便宜肯定要少换电池,如果我加上补贴把这个电池的成本缩回来,要么就是做一个很高端的车续航力很强500公里以上、400公里以上,但是整个电池的成本很落后了,所以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高端。我现在知道一个消息也要向在座求证一下,就是特斯拉的电池成本降到125美金每度电了,这意味着整个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或者说只有少许国家补贴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成本可以降到中端燃油车这个水平,这样中端市场电动车销售是有机会的。大家知道中端市场是最大的一个市场,所以我认为这个会给所有做新能源汽车、所有做电动汽车是一个非常大的信心。

许英博:就是说产品定位很关键,不是说最贵的卖的好、最便宜的卖的好。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想说今年的这个时间点上会不会智能车实际上预期比时间进步更快?就是我们讲科技进步和预期进步的速度往往不是同步的,你怎么去看Moto three(音)的实际进步能不能比我们的预期快?

何涛:你刚才说的Moto Three现在有很多新的企业都会说三季度、四季度有良好的事情出来,我想也是在十月初左右会向大家展示我们量产的车型,然后真正可以去销售的车辆至少我在这一块觉得很好。

许英博:明白,就是别管别人怎么样我们踏踏实实做自己的车,新年给大家拉出来看看。

李一帆:虽然我现在在你的车上,理论上讲这个车是不能乱开的,但是我承诺了你保证以后这个车什么都不改的情况下我推给你一个部件。这一点从我的角度讲,我第一反应这是一个典型的策略,他这句话很严谨,他说我保证你可以开,也就是说给你的车但是你永远不能让这个车无人驾驶。但是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肯定是感受到了大家对Moto three的期望值需要有更高的期待,或者说他可能意识到竞争是非常大的,他需要有这样的都是来圈住新的客户。我觉得他对自己的时间是有疑惑的,他如果能真的赶在过年之前出来也没必要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硬件公司或者说苹果也不会有,不会让你知道他做什么东西,但是我觉得作为这么大的做车的硬件公司会给你承诺一个其实他并没有能兑现的东西,还是能看到的。

许英博:我听明白了,一帆非常委婉的表达了对Moto three的种种担心。

曹旭东:我们公司名字由来是Momenta,后来我们选择了用英文名做公司的名字,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光要做中国市场还要做国外市场,为什么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呢?因为其实人工智能的兴起主要是在美国和中国,我们知道传统的两大汽车制造大国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德国,其实在人工智能这方面相对来说起步是比较晚的,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日本的厂商,他会到中国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其实也有交流过,也了解过他们在人工智能这方面的进展,相对来说是我们这边三年之前或者更久之前的状态,交流了之后我们感觉到不光是在中国市场是有机会的而且在国外市场也是有非常大的机会,而且国外对车的需求还有车的制造以及车的执行机构上是有非常非常先进的经验,如果能够在造无人驾驶车申请当中获得这样好的合作伙伴的话,对于我们来说无人车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许英博:旭东非常确定的说,其实制造以前的实力是在日德,未来智能、人工智能或者说智能驾驶的机会可能是在中美。能不能一句话回答我,是有机会在中美,但是什么样的智能驾驶公司会出来?或者说什么样的公司跑不出来?

曹旭东:首先要有世界领先的专业人才,然后真的是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我之前做过很多的研发已经有一部分的经验了,基本上实验迭代的周期决定了你团队迭代的速度,做一个实验一个月的时间做一个实验和一天做一个实验这两个团队的迭代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如何想到一些比较smart的点子去收集给data,这是中国的优势。在德国收集data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排序的话中国是在第一然后是美国然后是德国。

许英博:重要的是迭代速度和能力,迭代速度就看你有没有钱吧,没钱怎么做试验呢?你得有人吧,人的执行力是要强的。这个事情说出来我理解驱动的意思就是说作为智能驾驶公司想跑出来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有人、有钱、有技术。

曹旭东:对,在汽车智能化中国基本上是走在前面的。我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在中国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探索的基本上都成功了,凡是引进西方经验和理论做事情的都失败了,我们公司倡导的是不断的尝试,其实创业公司你细看里面有非常多的从零到一,从零到一。

许英博:技术买不来,只能自己干,然后好好写作业不要抄作业。

刘国清:大家对特斯拉的关注我觉得可以概括一下。这个事想做好不仅要喊出来还要做出来,再把这个提炼一下我觉得不仅要抬头看天而且要脚踏实地,抬头看天在驾驶这个里面很容易理解,作为新的玩家进到一个已经拥有百年历史的产业里面显然要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要不然你凭什么是一个新的赢家?所以要能够有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出来,但同时这个车可能是除了房子以外最贵的东西了,它不是手机它是车,所以得做出来而且要安全,所以脚踏实地的。其实不仅是造车,车上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软件都是如此,都要很好,所以我觉得跟车相关的事情想做好的话对于我们新入场的玩家抬头看天、脚踏实地。

许英博:抬头看天、脚踏实地。想听听李总的想法,站在资本的角度上来讲真金白银投进去,这事怎么干?什么样的人你敢投?什么样的人你不敢投?还有讲完了之后你可以挑在座一个嘉宾问一个问题。

李潇:我想先澄清一下,我觉得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自动驾驶的话它其实还是一个非常非常技术上的事情,很有可能是一个小的对,它的基础特别好能做做出来一个很好的模型这都是有可能的,其他都是一些小的团队有很高价值的然后被大公司收购。新能源汽车这个对团队的综合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汽车的设计再到生产力合作伙伴再跟你配套起来,如果你没有实力我相信没有合作伙伴愿意跟你合作。再到后面有我们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再到后面还要整合到保险、金融、售后服务,这个链条太长了,所以它对行业的综合实力要求是很高的,包括你的产品的定义、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能力包括整个的资金实力、包括整个行业里面资源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太可能说是你某项技术特别好做什么,不会的。我问一下何涛吧,你也是做电动汽车的,你觉得在你做的过程当中你认为最大的坑在什么地方?

何涛:我觉得我踩过最大一个坑就是我们要好好思考哪些东西,因为刚才李总也说过汽车这个产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而且上下游有很多的供应商和配套的工厂去配合。我们真的要想清楚自己创业做汽车的时候哪些东西要自己去做,哪些东西交给团队最好。我认为如果你什么都做的话,而且你贪多贪全的话你的新能源汽车要做成几十万人的话,我们最开始也是想这个东西没这么难别人做我们也做,而且我们做了之后做的更大,但是后来发现能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会集中到几个零部件一定要自己掌握,比如说整车控制、新能源控制、娱乐系统这几块,因为我们以后会留这几块做硬件交付以后还可以做一些软件升级和迭代,这个我相信是很重要一部分。像其他各家公司做更好的事情不妨让他们去做,比如说智能系统这些都应该是主机厂去做的,所以当时我们也是走了一些弯路,做了一些看似很简单但是确实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许英博:何涛你可以再想一个问题问问其他的嘉宾,我们争取大家简练一点,一句话问一两句话答,我们答完的人还有一个权利再问,然后我们把这轮过完。在提问之前我稍微给你一点思考的时间,我总结一下李总的思路,我把你的结论提炼一下稍后我们会再做探讨。刚才李总表达的观点就是尽管业内都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无人驾驶和智能非常好的载体,但是新能源和智能是两码事,新能源更多拼的是产业链的组织能力、制造能力和企业的综合能力是拼钱拼人拼体系的,无人驾驶最终是拼技术、拼创新、小团队去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我相信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会有他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者相同的观点,接下来的时间交给何涛。

何涛:我问一下曹总,因为你是做智能驾驶的。我想问一下,在做智能驾驶过程中你觉得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曹旭东:包括技术上的,技术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如何把你的轴从六个轴做到三个轴再做到八个轴。第二点的话其实比较大的难度就是因为最终我们要从脑子里上到身体上,这就需要身体来配合,怎么去跟身体很好的配合以及两边步调一致来推向市场?这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第三点就是大众市场,市场也有很多挑战,比如说政府上的、法律层面上的事情,还有大众心理层面上接受度的事情,还有就是无人驾驶实现之后最大的障碍是司机,这些问题也是很大的困难点。

许英博:产品一致性、法规、市场。

何涛:我简单一点说,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在中国没有很好的感知系统和传感系统。

曹旭东:我问一帆吧,怎么来看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于发展?

李一帆:激光雷达就是你看这个车上面有一个点这个就是激光雷达,它是周围来扫描的,它可以知道你的位置信息,激光雷达得到具体信息就会缩短。坏处显而易见就是贵,好处就是非常准确,一个是靠你的智商也好、经验也好来猜,我们是拿着皮尺来量,我坚定地认为未来的汽车上面都会有激光雷达,为什么呢?因为车上面的责任非常大,你一定希望要最准确的信息。你比如说还需要传感器来辅助,而我的工作就是提供足够好的传感器,而就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有这个愿望提供成本合理的传感器。

许英博:何涛说我缺传感器,一帆说我做传感器这事就行了。你的问题提给谁?

李一帆:我提给国清吧,其实是相当于我们两个之间是不同的行业但是是竞争的技术,其实对于我行业来讲我们会经常说就是你会不会觉得你们的算法足够好的时候会不需要传感器?有的厂商会说为什么我的车辆是会需要什么都不具备的传感器呢?我想听一下你的想法。

刘国清:从现阶段来看,像Google这种科技类的公司还是像传统的车厂走L1、L2、L3、L4这种渐进式的,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方式。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是因为不同的传感器它们的特点、它们的特性是很不一样的,是不同的。他擅长的是做定性的东西,每秒能获取的数据量他有非常丰富的信息,他能做很多定性的事情。但是他的问题是,对于定量的事情我前面放的视频到底是2.3米、还是2.45米我不确定,我只是知道是3米左右,不同传感器本质上从技术角度是有区别的。对于现阶段的无人驾驶来讲一定是多种传感器融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提升可靠性,但是问题我其实是很赞同你的观点的,既然人开车就是靠视觉,我们相信激光雷达可以越做越便宜,经过一帆的努力可以把这个东西做到白菜价,那为什么我们不相信过了十年以后现在的视觉可以达到真正像生物识别一样的呢?随着传感器的发展到后面深度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数据的积累,我相信最起码是和现在会有很大的提升,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五年之前的相机和现在相机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对未来视觉这块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是非常期待的。

曹旭东:我之前做过垂直行业,就是给你足够多的数据和足够好算法的情况下机器是可以超过人的。我相信未来如果无人驾驶真正社会化的时候,那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一定要超过人的安全性一个量级或者两个量级,这时候需要更强的算法才能做到这一点。

许英博:时间关系,有点意犹未尽,但是意犹未尽才能回味无穷,感谢各位嘉宾、感谢各位听众,谢谢。
圆桌论坛:造车运动新势力聚首 产业链为何齐怼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