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轩窗

春节后,随着三星、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纷纷宣布将在本月内推出折叠屏手机,A股市场随即刮起了一股柔性屏概念股热潮。

其中,京东方A连续两天放量涨停,2月12日成交超过60亿元,13日全天成交50亿元。截至13日收盘,涨停板上仍有超过155万手封单,即仍有超5亿元资金在排队等待买入今日,京东方A半日成交过百亿,截至午间收盘,京东方A 涨4.23%,成交额达100亿元!

这种千亿级别市值股票的连续涨停,在近一年的A股当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柔性屏A股集体炸裂!冲破三星重重封锁时刻到了

而京东方股票的大涨,除了柔性屏概念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近日,有外媒报道,京东方现已取代韩国公司LG,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和显示器面板供应商。据Sigmaintell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京东方公司出货了5430万台电视面板和3730万台显示器面板。相比之下,LG的数字分别为4860万和3450万。

尽管,京东方在液晶电视和显示器面板上冲上了第一的位置,但在手机屏幕领域,京东方则不得不直面三星这个强悍的对手!

在OLED屏幕领域,三星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主流的智能手机厂商三星、苹果、华米Ov等旗舰机都采用OLED屏幕,OLED屏也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与此同时,既做选手又做裁判的三星也稳稳坐全球智能手机厂商的头把交椅。除巨头三星外,目前业内还有LG Display、京东方、天马、JDI等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相比于手机厂商,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智东西深度到产业链中调查后发现,三星在供应链上围追堵截,企图占据研发的时间优势,不惜砸下重金买断OLED屏研发所需的核心材料和生产设备。而受到三星围追堵截的屏幕厂商,敲破脑袋想从三星的重重包围中突围。

为什么三星可以以这种近乎的方式霸占着手机屏幕市场?京东方等众屏幕厂商又是如何突破三星设下的层层阻碍的呢?

一、OLED屏产业当前格局:日韩企业分天下,中国企业全力突围

2018年OLED屏以其自发光、可弯折、显色效果好的特性迅速占领了旗舰手机市场。

柔性屏A股集体炸裂!冲破三星重重封锁时刻到了

▲注: 图片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据全球显示领域权威资讯机构DSCC(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今,全球OLED面板销售额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017年AMOLE面板销售额达233.3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42%;预计2018年全年OLED整体销售额将超过270亿美元,仍将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2016-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以上。

从那时起,OLED屏就已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不过,第一台搭载OLED屏的手机也确实出于三星。2009年6月三星发布“Anycall Haptic AMOLED”手机,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OLED屏幕正式走向到了消费者的面前。

此后,陆陆续续有手机厂商尝试推出OLED屏产品,但却未在行内激起太大水花。

直到2017年,苹果发布iPhone X时首度采用OLED显示屏,才给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带来了强大的示范效应。随后,LG、三星、华为、OPPO、TCL等国内外电子产品厂商在2017年加紧布局OLED相关产业。

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OLED屏的前景虽广阔,手机厂商们也在其上打得不亦乐乎,但其背后的产业链却相对单一。

OLED产业链上游包括材料制造、设备制造、零件组;中游包括面板制造、模组、驱动芯片等;下游则主要是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各种终端应用。

从目前的产业格局来看,OLED屏绝大部分的上游材料配件如驱动IC、导电玻璃、封装玻璃、有机材料、精密掩模板等都掌握在日本、韩国企业手中。

在设备制造领域,日本厂商Canon Tokki和爱发科(Ulvac)在蒸镀等关键设备领域绝对领先。

材料领域则是日韩欧美的天下,主要掌握在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简称“出光兴产”)、保土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美国UDC公司以及一些韩国公司的手中,其中日韩厂商约占80%的市场份额。

OLED材料占OLED屏体产品总成本的30%,相比于LCD屏材料占总成本的70%,OLED产品在良率低下的问题后,有足够的成本下降空间,使其成本低于LCD,更具有成本优势。

柔性屏A股集体炸裂!冲破三星重重封锁时刻到了

在中游领域,三星、L G等巨头把持中端面板方向。全球量产的OLED显示面板地区主要以韩国为主,其中三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小型OLED面板生产商。LG Display(简称LGD)最先主攻方向为大尺寸OLED,在中小尺寸OLED上落后于三星。

因此,日韩企业在手机屏幕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其中,三星更是有着绝对的优势,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出货量,三星都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的宝座,几近垄断。

二、OLED屏的优势:可弯折、显色更清晰

为什么整个业内都在追求OLED屏?智东西发现OLED屏具有四大优势,这是碾压其他屏幕的关键。

让先从屏幕的显示原理说起:屏幕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像素点组成的,每一个像素点由三个子像素——红绿蓝组成,屏幕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就是通过调节这三原色的配色比例来呈现的。

柔性屏A股集体炸裂!冲破三星重重封锁时刻到了

▲注:图中AM表示屏幕驱动方式为主动式

此前手机屏幕最广泛使用的就是LCD屏,这种屏幕的发光主要靠背光层。在背光层中有大量的LED背光灯,可以发出白光。在背光板的上面还有一层有颜色的薄膜,光线通过这个彩色薄膜就有了颜色。为了调解三原色的比例,在这两层之间又加入了一层液晶层作为控制阀门。

这就好像是你拿着白色手电筒,前面放着一个可转动的不透明板子,板子前面再放一个彩色塑料薄膜。

在OLED屏幕没出现之前,LCD屏是最常用的手机屏幕。不过,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液晶层不能完全关合。所以当LCD显示黑色时,实际上会有部分光穿过颜色层的。也就是说LCD的黑色实际上是白色和黑色混合的灰色。也正因为背光层的存在,LCD显示器的背光非常容易从屏幕和边框间的缝隙漏出去,也就是所谓的显示器漏光。

此外,由于LCD屏有背光层和液晶层的存在,其厚度比OLED厚很多,不可能进行大幅度的弯曲,因此不适合生产折叠手机、曲面屏手机。

柔性屏A股集体炸裂!冲破三星重重封锁时刻到了

相比之下,OLED屏则较为简单,由于二极管内填充着有机物,在通电下就能够发光,因此不需要背光层和液晶层。打个比方,OLED屏就像是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

柔性屏A股集体炸裂!冲破三星重重封锁时刻到了

正因为其结构简单,OLED屏可以进行大幅度弯折,甚至可以像纸一样对折。由于每个像素点都可以被单独点亮,OLED屏可以进行熄屏提醒,节省电量。同时,在显示黑色时,可以直接关闭黑色区域的像素点,达到几乎纯黑的效果。

不过,OLED屏也有一些劣势。由于其采用的是有机材料,老化速度比LCD屏采用的无机材料更快,同时有可能出现老化不均匀的情况,因此更容易出现烧屏、频闪等现象。

三、三星防守:买断OLED研发核心材料和设备

本文开篇,我们说到,三星凭借在OLED屏产业链上的优势,迅速上位,登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榜首。为什么三星仅凭一个屏幕就能牢牢占据全球智能手机行业老大的位子?其他的屏幕厂商为什么会差这么多?

三星的第一块AMOLED屏始于2007年,此时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也只是刚刚起步。当时三星推出的Galaxy i7500还曾因通话质量、实体按键操作不佳等原因不温不火。巧合的是,就在当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正式发布了第一代iPhone,自此将手机行业带入智能机时代。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AMOLED屏幕可以说是三星可圈可点的亮点,三星自然不愿意放货给手机大厂。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HTC发布安卓旗舰手机HTC Desire (G7),本计划采用三星的AMOLED屏。但当时三星自家的旗舰机型Galaxy S也正在上市,未了避免自己产品受到冲击,三星不惜直接中止了合约,“战略性地减少”屏幕产能。这也导致临时换屏的HTC Desire,遭受了不少麻烦和难题。

尽管有HTC的教训在前,但是智能手机厂商又找不到更好的屏幕可以替代三星AMOLED产品,同时AMOLED屏幕的性能确实比LCD优秀很多,这让手机厂商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什么手机厂商们找不到第二家可以替代三星的屏幕供应商?

为了保证其在OLED屏上的市场垄断地位,三星为后来追赶企业设置了层层阻碍。

首先是卡产能。

在OLED显示屏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蒸镀,想要完成这道工序,只能采用日本Canon Tokki公司生产的蒸镀机才能完成。据了解,三星买断了这家公司三年的设备出货量,让其他企业无法购买到这一设备,产量无法保障。

业内有传言说,因为当年开发OLED蒸镀工艺时,由于工艺复杂,良率太低。一开始投资的几十家厂商纷纷退出,继续LCD屏的开发。这也导致Canon Tokki公司差点破产,当时只有三星咬牙继续下订单帮Canon Tokki公司续命。最终工艺改良后OLED屏良率上升。

此后,Canon Tokki公司生产的蒸镀机,都优先销售给三星。直到2017年,Canon Tokki公司扩充产能,每年能生产7台蒸镀机,但其中5台都要销售给三星,其它公司只能争抢剩余的两台。没有设备,产量就无法保障。因此,手机厂商都会优先考虑和三星合作。

其次是卡产品良品率。在蒸镀过程中,除了蒸镀机还需要一个蒸镀掩模板,这一部件可以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良品率。在供应链的这一环,同样是一家日本企业——大日本印刷,掌握着生产高精度可达到QHD分辨率的蒸镀掩模板。而这家企业的产量此前也一直被三星垄断,其它竞争对手根本无法生产QHD等级分辨率的OLED。

直到2017,大日本印刷和三星独供合同期满,京东方才赶快和大日本印刷签订了供应合同。可即便这样,京东方所能买到的掩模板也只能达到30微米等级,远低于三星的10~20微米等级的掩模板,屏幕分辨率仍无法赶超三星。

在生产掩模板的过程中,想要生产高等级的产品需要一种特殊的金属原材料,超因瓦板。没有这一材料就不能生产2K以上的屏幕。这一材料也刚好只有一家公司才能生产——日立金属。三星与日立也签订了独家供货协议。

因此,三星掌控了OLED生产的重要核心技术和装备、尖端的材料。其余的厂商只能比三星差一个等级。

除了在屏幕研发中垄断,三星还在推动AMOLED屏的落地。

2012年三星Galaxy S3两周订单超900万,成为史上销售最快的手机之一,奠定了三星手机在业内的地位。此时三星有了底气,开始转变策略,向小手机厂商提供屏幕。

随后,诺基亚、Moto都成为了三星AMOLED屏幕的强力助攻者。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04亿部,三星占据三分之一。此时,三星开始向大一些的手机厂商供应两代前的OLED屏。

从2014年开始,智能手机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产手机厂商开始狂刷机身厚度,手机厚度也从5.55mm一路降至4.7mm。在这背后,OLED屏幕功不可没,也随机身厚度的不断轻薄化走红。去年苹果发布iPhone X时,就向三星砸下了一大笔OLED屏幕订单。

过去两年,三星依然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厂商,销量领先苹果。在供应链颇有心得的苹果,不愿受被三星钳制,在采用三星屏幕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开始寻找第二、第三的屏幕供应商了。

在苹果需求的带动下,屏幕企业也迎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这也间接带动了屏幕厂商在OLED屏领域全力突破三星的重重封锁。

四、众屏厂攻城突围:中韩企业单刀直入,日企抱团取暖

在屏幕领域,屏幕面板厂商处于产业链中游位置,是屏幕进化中最核心的推动力。而屏幕领域的发展,则非常有趣地呈现出了地区式的特征,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屏幕领域有着较强的产业优势。其中,韩国有三星、LG;日本有JDI、夏普等企业;中国则有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厂商。

尽管三星在手机OLED屏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其他的屏幕厂商的发展势头强筋,其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

据研究机构IHS预测显示,到2020年三星的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将从鼎盛时期的95%快速下滑到52%;而京东方将以15%跃居第二;LGD则以11%居第三;中国大陆天马及华星光电则以5~6%左右之市占分居第4及第5名。

1、LGD——借大尺寸OLED面板优势

三星在手机屏等小尺寸OLED面板制造上的近乎垄断地位,同为韩国企业的LGD则在电视屏等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在小屏OLED领域,LGD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去年,使用LGD旗下P-OLED显示屏的谷歌旗舰手机Pixel 2 XL,就因烧屏问题一度被评选为2017年最令人失望的电子产品。此前,屏幕显示效果不断被人诟病的小米note2,也同样是因为入了LG的坑。

不过,LGD并没有计划放弃与三星在小尺寸OLED面板市场的竞争。

去年,韩媒就曾爆料称,LGD计划为苹果2018年新款iPhone搭配OLED屏面板,规划数量超过1500万片。虽然这一数字,相比于业内透露的,三星为苹果供应约2亿块OLED屏面板相差较远,但对苹果来说,屏幕供应商由一家独大走向两家竞争,足以提升自己在产品生产上游的议价空间。

2018年7月,韩媒报道,LG DIsplay与苹果签署协议,将在2018年为苹果提供300-400万块OLED屏幕和2亿块LCD智能手机屏幕。该报道还指出,LG Display将在坡州的E6 6G工厂生产这些OLED屏幕。

而一直以来,在LCD屏幕产品上,LGD和苹果的合作由来已久,如果能继续顺利成为苹果手机在OLED时代的屏幕供应商之一,对LGD补足自己在小尺寸OLED面板短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除了LG、夏普(富士康旗下)也在加强OLED面板生产,设法获得苹果公司未来订单,为新iPhone供应OLED面板。

除了E6工厂良品率的提高,LG Display可能将在2019年获得为苹果提供大部分6.5英寸OLED屏幕的订单,并因此将在2018年把公司的OLED屏幕出货量提高到1000万台。

2、日本企业成立JOLED联盟成型

在供应链的上游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日本企业,也看好了OLED屏的发展前景。在日系企业中,由INCJ创新网络、JDI、松下、索尼合资成立于2014年的JOLED联盟公司,同样选择主攻小尺寸OLED面板的研发和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JOLED采用的蒸镀技术与三星和LGD不同,其通过高精度喷嘴,直接将发光材料“喷”在指定位置上的印刷技术。JOLED也一度被日媒认为是世界唯一具备研发下一代面板生产技术的力量。

2018年6月,JOLED获得日本汽车零组件巨擘DENSO公司4.4亿美元的投资,以及来自松下和索尼两大企业,分别高达3.9至7.8亿美元的计划注资。此外,丰田通商出资100亿日元,住友化学、半导体设备商Screen Holdings也对其进行了出资。据日媒报道,JOLED的目标是生产出能对抗在OLED市场上拥有高市占率的韩国厂商以及正在扩大投资OLED的中国厂商。

3、以京东方为首的中国厂商

在全球前十的智能手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6名席位,而在供应链方面,中国的企业也在快速追赶。在OLED屏幕领域,中国厂商也也奋力推动其国产化。

2017年10月末,京东方在成都举行了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的量产交付仪式,良率在70%以上,2018年有望在超过80%,并宣布向华为、小米、OPPO等十余家终端厂商交付了AMOLED柔性显示屏。与此同时,京东方在绵阳的6代柔性AMOLED线在2018年也开始投产。

除此之外,京东方在重庆兴建第3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投资金额达人民币465亿元,据悉该生产线已于12月8日正式开工。

京东方在OLED面板方面投资巨大,据了解京东方在OLED面板的累计投资金额高达1395亿元,每月设计产能近15万片基板,每片基板可切割6英寸屏幕200片。

业内也有消息称,京东方从韩国挖来了不少工程师。

另一家中国屏幕企业,华星光电也不甘示弱。

2017年6月华星光电在武汉投资54.6亿美元,代号T4的第6代OLED生产线正式动工,预计2019年开始量产。业内消息透露,华星光电的第6代OLED工厂已开始试量产,第1期产线产能为1.5万片,T4产线设计总产能每月4.5万片。

去年11月,中国主要面板制造商京东方被称想要获得苹果的订单,计划向其生产设施投资70.4亿美元来生产柔性和可折叠OLED面板。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投资是应苹果的要求,还是根据京东方自主计划实施。

2017年上半年国内天马和京东方的两条6代OLED面板厂宣布投产,目前来看国内已经有3个6代线的OLED工厂。今年华为Mate 20系列采用了京东方的OLED面板。

五、折叠屏量产最大门槛:可卷曲OLED屏良率待提升

相比于LCD屏来说,OLED在成本、应用表现上都有着较强的优势。在应用领域仍有较大的渗透空间,目前手机产品中OLED的使用较多,但在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大屏上OLED屏还处于初期渗透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三星的屏幕比其手机更具优势,尤其在产能领域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在AMOLED领域更是形成了行业标准。其他的屏幕厂商也一路追赶,目前也已经突破了三星的技术封锁,但在产能和良率上依然与三星有较大差距。

明年,随着折叠屏手机的出现,智能手机将进入到屏幕供应链之争。从目前的形势看,京东方和LG在突破三星封锁的路上走得较好,也因此获得了头部手机厂商的订单。下一阶段,这些企业会在OLED屏领域深入挖掘产能,进一步缩短与三星的差距。

而三星方面,在早年的技术封锁时期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也早已开始了新领域的布局。

有消息称,随着中国面板企业纷纷布局OLED屏,三星已经开始为下一代产品线铺路。受iPhone销售低迷影响,2018年上半年三星的OLED A3厂稼动率下滑50~60%左右。同时根据韩媒ET News报导,三星A4厂二条生产线虽已完成量产准备,但目前只会先用其中一条线生产。在电视面板方面,三星在整合全部资源集中在生产成本较低、但在技术上能够解决OLED老化问题的QD-OLED。

由此可以看出,OLED屏下一步的竞争将会在更大尺寸的屏幕领域以及用新技术解决OLED老化快的痛点问题。因此,围绕OLED的屏幕产业链大战仍将继续。

折叠屏产业需要使用可卷曲OLED面板,与普通OLED面板相比,成本差异并不大。2月13日,市场调查机构IHS Market发布资料显示,普通OLED面板和可卷曲OLED面板材料费分别为394美元和488美元。但由于较低的良率导致了费用损失,以及较高的间接费用,可卷曲OLED的整体成本高出了许多。普通OLED因良率导致的费用损失仅为76美元,可卷曲OLED则为1037美元。

不过,相比之下可卷曲OLED面板的利润却高出很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收益。如果,屏幕供应链企业能提高可卷曲OLED良率的话,两者之间的成本差异将会进一步缩小,折叠屏产业才能真正走向量产。

结语:智能手机进入屏幕供应链之争

2019年一开年,继全面屏后,智能手机产业在折叠屏、柔性屏领域的竞争呈现白热化之态,而在供应链领域,屏幕厂商之间的产能、良率大战早已经打响。

三星凭借在OLED领域拥有先发优势,一骑绝尘,依然保持着在供应链和智能手机产品领域的优势。从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三星在产能和良率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韩企LG、京东方等国内屏幕厂商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它们逐步突破了三星设下的层层封锁,逐步缩短了与三星之间的差距,也为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选择。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突破进展也给智能手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也正式进入到了屏幕供应链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