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你付钱 这三家也是蛮拼的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翰阳

最近,在对个人来说最常去的三个地方都省了钱。而为了这点小实惠,自己竟用了三种不同的支付方式。

首先是7-Eleven,使用带有“闪付”(QuickPass)功能的银联银行卡,买了8元的小吃减了7元,消费了一顿最便宜的早餐;然后是麦当劳,使用微信的扫一扫二维码支付,满25元减10元,吃了一次15元的巨无霸套餐;最后是在今天的家乐福,使用支付宝APP支付,一大袋子零食打了个8折,省了20元。

相比于去年同期铺天盖地的宣传战,最近各家似乎都低调了许多。但事实上,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中国银联、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关于支付的战争已悄然重启。

为了帮你付钱 这三家也是蛮拼的

首先,这是对一个场景的争夺。

不论是用哪一种方式付账,其背后都是在实体商店的同一个支付场景。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涉足线下之前,其一直是银联一家的地盘——依靠着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和一份7:2:1(发卡行、收单行、银联)的分成协议,躺着赚钱。

其次,这也是两种技术的博弈。

银联的“闪付”功能基于IC银行卡或智能手机上内置的NFC近场支付芯片。类似的不少城市通行的公交卡,其通过“挥卡”的形式实现“小额免密免签”(单笔消费额低于300元)的快速支付,以替代此前相对繁复的刷卡、输密码、签单的支付流程。而微信和支付宝则都是基于各自的APP,采用二维码或条形码扫描的方式进行支付。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个人感觉还是NFC的技术更便捷一下,事实上其只需要贴一下POS机就万事大吉了。而扫码支付则需要打开微信和支付宝的APP,启用摄像头和对应的扫码功能,联网确认后才能完成支付。

为了帮你付钱 这三家也是蛮拼的

但最终,这是三方势力的战争。

作为既得利益者和有利可图的裁判员,银联显然是守城的一方。去年3月,央行“紧急叫停”了由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核心的理由是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当时即有业内分析揣测,这实质上是“银联仗着央妈打压竞争对手”。

是真是假不好说,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确动了银联的奶酪。尽管前两者只是在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多加了一道中间介质,但却占有了当中最大的红利——不仅是直接吞掉了银联的收单业务收益,还夺走了商户资源、交易信息和消费者数据,银行就此失去了用户几乎所有的消费信息。没了这些大数据,金融机构也就没有了判定用户财务状况、识别用户消费需求的能力。

实际上,银联所主导的NFC与阿里巴巴、腾讯主推的二维码支付之中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前者仍然是银行卡,智能手机的NFC支付也相当于银行卡内置在了设备中;后者则是一个由银行卡向支付平台进行充值,再由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的流程,这是银联体系下的一个国中之国。

为了帮你付钱 这三家也是蛮拼的

P.S.三家拼破头争夺的移动市场前景到底有多大?在公众号“智东西”回复“移动支付”看看德勤怎么说。

不过,面对互联网金融咄咄逼人的势头,银联也并非只有政策的大棒。在刚刚过去的11月,银联联手国内多家主流银行推出了“云闪付”协议,从而统一了此前各自为政的NFC标准。按照银联的规划,到明年4月时,国内各大银行搭载银联芯片的IC信用卡将全面支持“小额免密免签”功能。而就在这两天,中信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页面低调上线了Apple Pay、Samsung Pay的相关图标,备受关注的苹果及三星的移动支付服务入华似乎也已蓄势待发。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分别为2.8万亿、3.5万亿、4.4万亿元;而上半年国内手机支付和手机网购用户规模则分别达到了2.76亿和2.7亿,同比增长26.9%和14.5%。在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不论是守城的银联还是攻城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新老势力之间都有一场不能输掉的战争。

当然,对于你我这样的消费者来说,更关心的是大佬角力之后能拿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而在这一竞争白热化加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三家也许仍然会“坚持不懈”的帮你省钱甚至为你付账。比如,本周的“双十二”?


每日一头条

趋势·深度·犀利·干货,最专业的行业解读

深喉爆料、投稿:guoren@zhidx.com

为了帮你付钱 这三家也是蛮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