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
编译 | 王傲翔
编辑 | 程茜

芯东西4月3日消息,华尔街日报于当地时间3月31日发表了该报记者Ben Cohen对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专访。在采访中,张忠谋谈及自己55岁创办台积电的历程,坦言只有年龄较长的人才更有能力创业成功,并称自己也不可能在更早年龄做到这番事业。对此,他形容自己为“不死的老兵”。

张忠谋实现了自己认定的最高成功。他创办了台积电,并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巨头。台积电只代工芯片不出售芯片的模式也改变了整个半导体行业,使其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芯片战争》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在2023年3月16日与张忠谋的对谈中说道:“几乎没人比张忠谋更有影响力了。”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在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按创始人年龄、市值大小排列)中,台积电位列第55(图源:FactSet)

此次Ben Cohen对张忠谋的专访内容聚焦于张忠谋的创业历程,以及其他人可以从他作为一名中年企业家在创业奇遇中学到什么。

以下是芯东西对本次专访的编译。

原文链接:https://www.wsj.com/tech/tsmc-morris-chang-taiwan-semiconductor-chips-entrepreneurship-506fcbc4?st=yrem24irrxjh65a

一、德州仪器工作25年,工作狂度蜜月销售电话不断

张忠谋出生于中国浙江,从小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小说家,或者是名记者。他曾计划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但在大一结束后觉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一份好工作。

于是张忠谋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获得了硕士学位。由于没通过资格考试,他开始在半导体行业找工作,并于1958年进入美国技术部件制造商德州仪器公司。

在那时,芯片还不被熟知,集成电路刚被发明出来,这对张忠谋来说是个很好的时机。此外,作为一名坚韧不拔的管理者,他能够从晶体管生产线上发现每一处可能改进的地方,这使其职业生涯驶入了快车道。

搬到达拉斯三年后,张忠谋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这一次,他通过了资格考试,以博士的身份重返德州仪器。到20世纪60年代末,他开始管理德州仪器的集成电路部门,不久后开始管理整个半导体集团。

张忠谋是一个工作狂,甚至在结婚蜜月期间也会打电话销售德州仪器的产品,并对缺乏和他一样干劲的人没有耐心。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2002 年张忠谋(左)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右)坐在一起(图源:华尔街日报)

几乎就在同时,他被美国电子产品制造商通用仪器公司(General Instrument)聘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但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张忠谋说:“我是一个不合适的人,完全不合适的人。”一年后,他从通用仪器公司辞职了。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华尔街日报分别于1984年和1985年对张忠谋在通用仪器公司短暂任职的报道(图源:华尔街日报)

从通用仪器公司辞职后,张忠谋已经54岁了。他想重新工作,但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如果不是台湾发出邀请,他可能会接受风险投资企业的邀请,但他有能力等待更好的机会。

二、两次被邀请到台湾创业,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张忠谋说,如果经济没有得到保障,他不会冒险移居台湾。因此,在第一次收到台湾邀请时,他并没有冒险前去。

1982年,张忠谋收到了一份诱人的工作邀请,这份邀请来自台湾科技产业的领军人物李国鼎。他希望张忠谋担任台湾主要科技研究所的所长,将其在芯片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利润。

那时,张忠谋已经知道自己在德州仪器公司呆不下去了,但因股票期权没有到期,所以拒绝了去台湾的邀请。“那时我的经济还没有得到保障。”他说,“我从不追求巨大的财富,我只追求财务安全。”对于这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企业高管来说,经济保障相当于每年税后20万美元。

三年后,当李国鼎再次致电时,张忠谋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行使了几百万美元的股票期权,购买了免税市政债券,这些债券的收益足以让他在经济上得到保障。一旦实现了经济保障的目标,张忠谋就准备去追求另一个目标,即前往台湾创业。

他把搬到台湾称为“与命运的约会”,但事实上,台积电的一切并非命中注定。“我根本不确定台湾是否会给我机会建立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对我来说也是唯一的可能性。”张忠谋说,“这就是我去台湾的原因。”

张忠谋决定离开美国并移居到台湾时,已在半导体行业积累了30年的经验。他对半导体的了解几乎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人。

他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刚开始工作,就被李国鼎召见,并获得了第二份工作。“李国鼎认为我应该在台湾创办一家半导体公司。”张忠谋说,“这就是台积电的开端。”

三、明确不做什么,创新商业模式让台积电五年市值翻两倍

当思考台积电的商业模式时,张忠谋首先意识到台积电不应该是什么模式,说道:“我当即决定,台积电不可能是我想在德州仪器或通用仪器建立的那种伟大的公司。”

德州仪器负责芯片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但在德州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台湾。他要想在台湾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唯一的办法就是创建一家全新的公司,开创一种既能利用台湾的优势又能减少其诸多弱点的商业模式。

张忠谋认为,台湾在芯片供应链中恰恰有一个强项。在对研究院近十年的半导体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后,他对台湾芯片生产的良率感到十分惊喜。台湾的芯片产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他知道,在设计、出售或营销芯片方面,他的公司不具备与硅谷竞争的资源优势。但张忠谋相信,他的公司有一个潜在的竞争优势,即制造芯片,而且只制造芯片。

台积电不同于任何一家现有的半导体公司。人们每天使用的产品,其芯片可能都是台积电生产的,但台积电实际上并不设计或销售这些芯片。在台积电成立之前,这听起来是相当荒谬的。当时,很多公司都是自己设计、制造芯片。

张忠谋对一家伟大半导体公司的激进构想是,这家公司只生产客户设计的芯片。由于不设计或销售自己的芯片,台积电从不与自己的客户竞争。作为交换,这些客户不必费心经营自己的制造工厂,也就是在硅片上雕刻电路的昂贵而复杂的晶圆厂。

戈登·A·坎贝尔(Gordon A. Campbell)是一位半导体行业创业者,曾在1984年拜访过张忠谋,并在张忠谋的脑海中播下了纯芯片代工厂的种子。坎贝尔深知建造和运营一座晶圆厂的痛苦和低效。他认为,初创企业最好是设计芯片并外包生产。在他的一些同行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赛普拉斯半导体前CEO 罗杰斯(T.J Rodgers)曾说过一句名言:“真正的男人有晶圆厂。”但坎贝尔认为未来是没有晶圆厂的。

坎贝尔认为:“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成功半导体公司的秘诀在于晶圆厂。向无晶圆厂半导体模式的转型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与普遍的观点相悖,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1984年底,他在与张忠谋交谈时就在思考无晶圆厂半导体模式。张忠谋也开始认为,每家无晶圆厂公司都需要一家代工厂。

张忠谋称,台积电背后的理念也是他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个人哲学的结果。他将“台积电要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作为台积电的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是台积电晶圆代工业务的基石,因为张忠谋认为,台积电成功的关键一直都是帮助客户取得成功。在创新的晶圆代工理念下,台积电迅速发展,并于1997年成功在美国上市。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1997年,台积电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天张忠谋与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威廉·约翰斯(William Johnston)合影(图源:华尔街日报)

目前,台积电的数百家客户中包括苹果和英伟达,它们是仅有的几家市值超过台积电的公司之一。台积电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iPad和Mac等产品的芯片,为苹果公司生产芯片的收入占台积电净收入的四分之一。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张忠谋(左)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右)合影(图源:华尔街日报)

如今,台积电的运行规模非常庞大。英特尔第一代微处理器Intel 4004约有2000个晶体管,而英伟达最新的芯片Blackwell装有超过2000亿个晶体管。单单为iPhone生产芯片,台积电的一个晶圆厂每隔几个月就要生产超过五万亿个晶体管。Miller写道,整个半导体行业一年生产的晶体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其他公司、所有其他行业生产的所有产品的总和”。

对芯片的需求使台积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价值。过去五年间,该公司的市值几乎翻了两番。截至3月29日,台积电的市值为6312.9亿美元(约合4.564万亿人民币)。张忠谋持有的台积电约0.5%的股份现在价值约35亿美元(约合253亿人民币)。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全球最大半导体公司的股票市值(图源:FactSet)

张忠谋的经验、人脉和专业知识使他能够洞察先机,基于这种非传统的商业模式建立起台积电。他对芯片行业的深刻理解足以颠覆这个行业。

如今,台积电正投资400亿美元(约合2891亿人民币)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晶圆厂,但该项目一直因施工成本、合格承包商和劳动人员培训短缺等问题而受阻。张忠谋告诉华尔街日报,美国的一些年轻员工在台积电的工作态度让他难以理解。“他们谈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他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所谓‘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个词。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台积电投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芯片工厂(图源:华尔街日报)

四、55岁创业,年龄大、有经验是优势

当记者Ben Cohen提出55岁创立公司晚不晚的疑问时,张忠谋认为年龄是他的优势之一。只有拥有他这样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执行为台积电制定的计划。张忠谋说:“台积电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对于这类创新,我认为年龄更大的人可能比年龄更小的人更有能做到。我是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

不久前,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教授Pierre Azoulay等经济学家组成的团队调查了年长的创业者是否比年轻的创业者更成功。通过仔细研究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记录和美国税收局最新数据,团队确定了美国在2007年至2014年间创办企业的270万名创业者,并对他们的年龄进行了分析,并在2020年3月发表了论文《年龄和高增长企业》(Age and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hip)。

论文显示,这些创业者创办公司时的平均年龄为41.9岁;对于发展最快的公司,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45岁。此外,50岁的创业者取得重大成功的几率几乎是30岁创业者的两倍,而创业成功几率最低的是20岁出头的创业者。这些证据得出了一个与大众直觉相反的结论,即“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中年人,而不是年轻人”。

这篇论文还提出,如果创业者曾在某个领域工作过,那么他们成功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即“行业匹配度越高,成功率就越大”。

深度对话张忠谋90分钟:复盘台积电创业史,55岁创业年龄大是优势,曾一心追求财务稳定

▲270万名创业者的年龄分布(图源:Age and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hip)

“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中年人”的结论不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对创业者的形象。他们更容易想到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修修补补,或者马克·扎克伯格在宿舍里编码。微软、苹果、英伟达、亚马逊、Alphabet和Meta的创始人都是30岁或更年轻时创业的,硅谷的风险资本家向才华横溢的年轻创业者们一掷千金,希望他们能创办下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

年轻创业者拥有充沛的精力、永不满足的野心和窥视未来的远见,通常没有抵押贷款、家庭义务和其他责任来分散注意力或降低风险偏好。张忠谋自己也说,年轻人在科技领域更具创新精神。

但在商业领域,年龄越大越好。四五十岁的创业者可能没有豪情壮志,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但他们有经验,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有些人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才能创办公司。例如,在生物技术领域,创始人更有可能是大学教授,而不是大学辍学生。其他人需要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经验和人脉。

Pierre Azoulay说:“有些想法只有在你经历过、有过真正的工作之后才能拥有。这些通常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能解决的难题,因为你需要近距离接触企业客户的问题,才能想出解决方案。”

五、“碰巧实现最高成功目标”

现年92岁的张忠谋已于2018年正式卸任台积电董事长一职。在与华尔街日报的90分钟采访中,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办公桌前喝着健怡可乐。

“我来台湾当然不是为了赚钱。”张忠谋说,“事实上,我在自己创建的公司中所占的股份很小。然而,我却变得相当富有,因为很小比例的股份乘以很大的数字就是财富。”

被问及“初到台湾时如何看待成功”, 张忠谋说:“当时,我认为最高的成功就是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较低程度的成功至少是做一些我喜欢做和想做的事情。我碰巧实现了我心目中最高的成功。”

在进一步回答“创建了一家伟大的公司后如何看待成功”这一问题时,这位被台积电员工称为“教父”的退休高管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不用再考虑成功的问题了。他说:“我做到了!”然后,他引用了美国著名军事将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于1951年在国会的告别演说内容,即“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1951年的张忠谋还在上大学,不知道自己会在美国干一番事业,然后在台湾再干一番事业。

“我是一名老兵。”张忠谋说,“我不会消亡,但我正在悄悄地凋零。”

结语:半导体老兵,创新商业模式造就创业神话

从张忠谋1987年正式建立台积电到如今,台积电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巨头,掌握3nm半导体制程工艺,并为苹果、AMD和高通等科技企业代工芯片生产。

过去三十多年,张忠谋通过台积电“只制造芯片、不设计芯片”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成为推动全球半导体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来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