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季瑜生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腾讯“WeCity未来城市”品牌暨解决方案发布会今日在京召开。

这是腾讯继7月2日以5.2亿元成功中标长沙市城市超级大脑项目后,首次对外公开其智慧城市规划暨“WeCity未来城市”品牌的整体布局思路以及技术细节。

会上,腾讯政务云副总裁、数字广东公司总裁王景田,腾讯政务云技术总监、“WeCity未来城市”总负责人师王刚等四位高管依次登场展示了腾讯WeCity的“1+3+4”总体架构(一朵基础云,应用、数据、人工智能三大中台,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产业互联四大领域)的部署逻辑,同时以数字广东以及长沙两个案例为代表讲述了腾讯智慧城市当前的最新进展。

此外,就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顶层规划与基础设施铺设的协同,以及行业发展初期的代表性阶段型问题两大方面智东西在现场与王景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一、腾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WeCity的“1+3+4”总体架构

活动刚一开始,腾讯政务云副总裁、数字广东公司总裁王景田就向现场的观众抛出了三个问题:

你是否喜欢去政务大厅开各种证明?

你是否希望有一天政府提供的服务可以像支付宝、微信、抖音一样愉快?

最后,你是否希望出门不仅不需要现金,甚至不需要手机,一张脸就可以走遍天下?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腾讯公司政务云副总裁、数字广东公司总裁王景田

基于现实生活中的这三大问题,从2017年起,腾讯就开始了对智慧城市的探索,并推出了数字广东等建设项目,到了今年,腾讯又基于此前的探索,推出了其智慧城市的综合解决方案WeCity。

简单来说,腾讯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WeCity未来城市”不仅代表了腾讯云对未来城市的畅想,同时也是腾讯云对政务行业解决方案的全面升级。

但是这样说也许会太浮于表面,要解释清楚腾讯WeCity是什么,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WeCity的“1+3+4”总体架构;

其二:腾讯政务云如何是从以数字政务为代表的“粤省事”进化到集合了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产业发展四方面功能于一体的长沙“WeCity未来城市”的整体历程。

了解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也就了解了腾讯当前阶段对智慧城市的整体构想以及其本质所在。

首先是腾讯WeCity的“1+3+4”总体架构。所谓“1+3+4”,即一朵基础云,三大中台(应用中台,数据中台,人工智能中台),支持四大领域(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产业互联)。”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如上图所示,腾讯的WeCity架构,在整体的设计上较为开放。在最底层的基础云平台上,腾讯可以采用来自不同友商的基础设施,据腾讯政务云技术总监、“WeCity未来城市”总负责人师王刚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多云管理兼容友商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客户所有的发展。”

以腾讯最近中标的长沙智慧城市项目来看,在此次项目中,长沙市共计与腾讯、华为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其中华为即是长沙智慧城市项目中的基础云计算服务提供方。

构建在基础设置之上,腾讯的中间层分了应用中台、数据中台、以及AI中台三大方面。这分别代表了为政府所提供的基础应用运营、部门数据打通以及AI技术接入的三大基础能力。

最后,构建在三大基础能力体系之上的,是腾讯对外输出的智慧应用,分别涵盖了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以及产业互联四大方面

此前,在四大智慧应用之中,腾讯较为擅长的地方在于数字政务的搭建。早在2018年,腾讯就已经联合三大运营商在广东推出的“数字广东”项目,其中该项目分为了针对民众的“粤省事”,针对企业法人的广东政务服务网,以及针对政府公务人员的协同办公平台三大应用。

从“数字广东”到长沙“WeCity未来城市”的进化历程,是腾讯在智慧城市构建上的一步步成长至今的重要思路变迁见证。

在这里,王景田大致回忆了腾讯政务云的一个简要发展思路历程: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2010年到2015年前后,腾讯云开始对外开放,最初选择的场景是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金融等偏传统优势端的应用。

2017年,腾讯开始对政务云的探索,希望让政务领域的事情处理可以与互联网时代的一样便捷、快速。

接着,到了2018年腾讯的“数字广东”项目正式签立。发展至今,仅仅“粤省事”就已经积累起了1300万实名注册用户,能力方面,可开电子证据59种,查询和办理业务量累计达到2.07亿笔,上线服务687项,平均每九个广东人就有一个使用粤省事。此外,腾讯为广东打造的基于政务微信打造(粤政通)协同办公平台也已经覆盖了40万公务员的规模。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到了2019年,腾讯基于此前积累的数字政务经验,进一步延伸出了城市治理、城市决策、产业发展三大方向的应用,并将其落地到长沙市政府,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至此,WeCity方案正式成型。

规模层面上看,王刚表示,“经过三年的发展,我们从刚开始的六个人团队变成现在几百个人的团队,在这个领域的收入三年时间增加了25倍,基本每年5倍的增长。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腾讯公司政务云技术总监、“WeCity未来城市”总负责人王刚

二、WeCity落地长沙,与近30家合作伙伴共同打造

放眼当前,不难发现在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数字化城市高层建筑中,当前以BAT、华为为代表,一众巨头们都在积极的切分这一块市场的蛋糕。与此同时,以海康威视、浙江大华、宇视科技等为代表的传统安防企业,以及以商汤、云从等为代表的AI企业的身影也同样穿梭其中。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利益如何分配?市场格局将会如何发展?是否会出现如当前互联网领域中的,在某一特定领域之中一家独大的情况?

腾讯智慧城市首席架构师赵明君表示,腾讯在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时,会搭建三个生态:技术生态、业务生态以及SaaS生态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第一个是技术生态。赵明君表示,腾讯会和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中台的相关能力,具体包括了组件、中台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解决方案多个方面。

其次是业务生态。赵明君表示,无论数字广东还有数智贵阳,腾讯都在“围绕着场景解决方案,跟生态之间的合作,跟传统的运营商一起打造业务生态。通过共享商机、功能平台还有通过联合解决方案等等形式,形成生态,让两者在业务层面实现最大的共享。”

最后一点,SaaS生态上,腾讯会围绕合作伙伴本身在行业的应用,同时结合腾讯的流量资源还有在线下资源的融合,形成SaaS生态。

以长沙工程为例,腾讯政务业务高级架构师、智慧城市首席架构师许永表示,在长沙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腾讯跟超过将近30家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合作。

整体来说的话,在该工程中,腾讯的合作伙伴分为了技术型战略合作伙伴、服务型合作伙伴、行业业务型合作伙伴三种。

腾讯发智慧城市品牌WeCity,对话王景田:标准成型至少三年

其中,有些技术型合作伙伴会与腾讯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并且腾讯会将其核心技术放入腾讯的中台之中。

服务型的合作伙伴,比如运营推广过程中或者数据治理过程中,腾讯会与他们一起联合提供服务。

行业型和业务型的合作伙伴,腾讯则会利用某些本地的合作伙伴资源,甚至行业合作伙伴的资源一起来打造智慧应用。

三、对话王景田:智慧城市的标准成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活动的最后,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顶层规划与基础设施铺设的协同、发展,以及行业发展初期的一些阶段性问题的两大方面,智东西在现场与王景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以下内容均为智东西对话王景田的现场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改变原话的基础上,略有删减。

首先是顶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以及各自的发展问题。

王景田表示,关于顶层设计“如果一个城市未来十年你看不清楚它应该在什么地步,那我们就失去了方向。”因此,究竟建设什么,也就是如何规划顶层设计时,一般是腾讯在推未来城市WeCity过程中第一个要求跟政府去合作解决的问题。

不过这一过程之中,不一定是腾讯独自解决,一般会请第三方的咨询机构、大专院校、政府智囊跟一起把未来城市五到十年的顶层规划做出来,形成建设的纲领性内容。

而关于城市的基础感知层面,王景田表示腾讯有自己的物联网技术,同时行业内也有许多感知层例如华为等知名厂家。因此,腾讯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用自己的技术手段,把各种不同品牌、专业性很强的厂家们连接起来但是当前,市场上缺乏统一的一套物联网标准把所有的传感器连在一起,这也是腾讯正在着眼要去解决的问题。

而关于当前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不成熟、标准不统一,以及需求不一致等阶段性问题,王景田则表示腾讯的WeCity不是一个项目,是一个工程。WeCity达到理想高度,快的话三五年,久的话十年甚至以上。而从行业标准来看来看这是一个涉及到各个层面,需要长时间等待的问题,起码需要三年时间,标准才能逐渐成型。

因为这个标准不单单是腾讯的问题,是整个业界的问题,工信部、城研院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标准的设计还涉及到标准的层级问题,到底是城市的标准还是省级标准还是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这是很长期的过程。从国家、省级、城市需要三年左右慢慢成形,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很多公司为这个目标努力。

不过当前来看,5G技术的出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物联网标准的落地,它可以大幅度提高网络的带宽,推动目前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

结语:行业成熟尚待时机,巨头们以时间换机遇

事实上,不只是腾讯,早从2016年前后,以BAT以及华为为代表的一众巨头企业就已经齐头涌入了这个市场,想要以顶层数据分析、底层云服务建设以及中间的连接能力三大优势来分一杯羹

与此同时,以浪潮、金山、微软等为代表的企业也同样在以云服务角度积极的切入这个市场

底层城市感知方面,以自动驾驶、智慧摄像头、车路协同等为代表的基础硬件企业也在这个市场之中早早划分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不过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的是,当前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基础设计的建设,还是顶层规划的标准统一,还是具体的实施路径,当前阶段的市场都尚处萌芽阶段。

一方面这意味着前期的投入需要巨大的探路成本,无论是方向的探索,还是方案的实践。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维度思考,那就是当前阶段,市场尚属蓝海,巨头所为,算得上是以时间换机遇,以前期投入换后期入场券

至于市场最终会如何发展,且听时间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