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信仪
编辑 | 漠影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餐厅“偶遇”送餐机器人,这一称得上最“普遍”的服务机器人似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量在国内落地。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普渡科技送餐机器人在江西南昌季季红火锅店内流畅行进

长期以来,餐饮行业“缺服务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季度,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都会发布一份《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榜》,餐厅服务员几乎次次排在“前三甲”之列,送餐机器人理所应当承担了补充这一空缺的任务。与此同时,疫情下“无接触”的需求也使送餐机器人逐渐成为最近这段时间餐饮行业无接触送餐的刚需。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榜》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告诉智东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性转型的关键阶段,其中餐饮行业拥有4万亿的巨大市场,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机器人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起到了营销引流的作用。基于对这一市场前景的看好,云启资本在几年前就开始对送餐机器人进行投资。

餐饮大数据研究服务机构NCBD(餐宝典)2020年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只有2.2亿元,而2020年送餐机器人规模或达到12亿左右,预计在2025年接近150亿元,届时送餐机器人在整体服务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将从2019年的1%左右上升至10%左右。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餐宝典2020年针对送餐机器人的统计分析数据

距离智东西2019年首次对送餐机器人行业进行探访,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无论是从公开数据还是亲身体验来看,一年时间过去,送餐机器人在产品落地规模和本体技术提升方面都有了不一样的表现。那么事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今餐厅中的送餐机器人真能称得上“好用”了吗?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如今市面上的送餐机器人在外貌上,与四五年前这一品类机器人刚“火”时并不相同。这与人们对送餐机器人的关注点从新奇转向频繁出现是否有关?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智东西联系了多家有送餐机器人产品的企业,并探访了北京市内包括火锅店、烧烤店、中餐店在内的不同种类餐厅,获取到了不少送餐机器人的行业真相。

一、机器人很忙,一“人”要上四桌菜

送餐机器人是否在一年的时间里快速规模化落地这件事,最有发言权的一定是这一机器人品类的整机制造商。

目前市面上曝光率最高的送餐机器人主要来自两家公司,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多家品牌餐厅使用了这两家公司的送餐机器人。比如海底捞、窑啊窑、呷哺呷哺等连锁餐饮机构是投放量最大的。

擎朗智能CEO李通认为,送餐机器人一直存在巨大市场,如今规模化落地的现状也就代表着这个市场正在被逐渐渗透。李通透露说,擎朗智能在全国布局的送餐机器人已超过1万台,其中大部分产品的布局落地都是在2020年完成的

此外,李通在去年起另一个明显感受是,更多人开始了解送餐机器人了,不少人开始通过媒体平台,甚至是朋友使用认识到送餐机器人,这一品类机器人的认知度正在不断提升。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擎朗智能以往的送餐机器人(左)擎朗智能目前落地的送餐机器人(右)

普渡科技市场部总监郑志斌也观察到,2020年普渡科技营收成倍数增长,能看出送餐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扩张。这一现象背后有头部餐饮商家的推动,也有机器人技术提升和投资回报期缩短的原因,越来越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送餐机器人。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普渡科技送餐机器人

穿山甲机器人算得上是国内送餐机器人“考古”List中的一位重磅嘉宾,这家机器人企业曾在五年前凭借着一款外形“拟人”,双手托盘送餐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尽管由于业务规划的变动和送餐机器人技术演进,这家企业低调了几年,但穿山甲机器人近期新推出的新款送餐机器人已经被不少火锅、椰子鸡等餐厅“雇佣”。

穿山甲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大区总监张利强告诉智东西,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送餐机器人行业销量几乎有1万台左右,预计2021年销量可达2~3万台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穿山甲机器人首批送餐机器人(左) 穿山甲机器人目前落地的送餐机器人(右)

当然,只有落地店铺的数量并不足以证明一款产品规模化落地了。通过我们对引进了送餐机器人的部分火锅店、烧烤店和中餐店三种不同类型餐饮店的调查发现,除了占地面积有1600平方米,主打“智慧餐厅”的海底捞智慧餐厅配备了6台送餐机器人外,其他餐厅几乎都只有1~2台送餐机器人在店内进行传菜服务。

不过,中餐厅北平食府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餐厅内仍有计划引进更多送餐机器人进行送餐服务。这也能从侧面看出,部分餐饮企业对送餐机器人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问及各类餐厅都是在什么时间引入了送餐机器人时,大部分餐厅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已经使用送餐机器人1月~1年时间,这也可以看出2020年确实是送餐机器人品类逐步规模化的一年。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也告诉我们,近几年,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的关注在持续升温,尤其是疫情特殊时期,无接触配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拓展了新的客户渠道和使用场景,加速催化了机器人的发展和推广。

当然,仅对于送餐机器人的推广来看,行业内同样有不同的声音。云迹科技也曾经是做送餐机器人的代表企业之一,而当这次我们联系到云迹科技品牌部负责人杨世允时,他却告诉我们,云迹科技用于传菜的机器人于半年前停止生产了,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类机器人价值有限,包括在使用场景和价格鸿沟上都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云迹科技目前更倾向于研发投放能自动上下电梯的机器人,达到帮顾客运送物品的目的。

二、“打工人”薪资低干活多,但对工作环境要求高

早在四五年前,国内送餐机器人初步进入大众视线,那时的送餐机器人多以“人形”为主,需要将磁条导轨贴在天花板上,引导机器人在预设地图上进行送餐。这样的送餐机器人实用性不高,甚至固定的轨道设计还将送餐流程复杂化了。在那时,送餐机器人似乎只能算是餐厅中吸引顾客好奇心的一道风景。

时间拉到2020年,几年的时间,送餐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中游产业链技术模块和本体制造技术都在提升,机器人不仅在外观设计还是运动性能上都更具实用性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送餐机器人外形类似餐车,削减了一些非功能性设计,普遍配备4个以上托盘,以供单次运送更多餐品。并且,由于国产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以及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等技术不断成熟,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送餐机器人很少有使用磁条导轨设计行进路线了,送餐机器人活动起来更加灵活自由。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普渡科技送餐机器人

由于配有大量托盘,送餐机器人在单次送餐数量上相较人类传菜员更多,但为了顾及机器人的稳定性,目前送餐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大多限制在0.9m/s~1.2m/s之间,且无法像人类服务员一样为客人进行夹菜、拿纸巾之类的服务。

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人终归没有人类灵活,其投放选址几乎也只能选在占地面积几百平方米的大型餐饮店,餐饮店的过道宽度不能小于1米,且要求地面尽量平坦,否则会限制机器人的工作。

整体来看,如今的送餐机器人依旧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服务效率。普渡科技的郑志斌告诉我们,一个送餐机器人的传菜效率相当于1.5个传菜员,从具体数据上来看,送餐机器人一天能配送200~300托盘菜品,而人类服务员一般一天只能配送150~200托盘菜品。

在价格方面,一台送餐机器人的售价约为2~3万元,租赁价格约为2000~3000元/月。而据就业招聘网站“hunt007找工易”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传菜员的平均工资约为4179元/月,这样看来,送餐机器人确实可能将成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方式之一。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找工易传菜员平均工资数据分析

我们再将视线投向实地的餐饮店,多数餐饮店表示,送餐机器人使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也没有出现过送错餐或“罢工”等意外情况,一天充电一次就可以,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送餐机器人对顾客的吸引力也较高,很多顾客会特意要求送餐机器人上菜,小朋友顾客也会和机器人“玩”得很好。

但是送餐机器人的“入职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有部分餐厅工作人员说,在就餐高峰期,人流拥挤的状况会对机器人行进造成障碍,从而影响送餐效率,因此有的餐厅在送餐高峰期就将机器人闲置了,这样的现象与机器人研发和投放的初衷背道而驰。

针对这一现象,擎朗智能CEO李通解释道,这与餐厅的动线设计有关。餐厅在初步建筑设计时会考虑设计顾客动线和服务动线,以方便顾客和工作人员进行自如活动和工作。但目前由于机器人依旧处于刚进入餐厅的阶段,很多之前建成的餐厅并不是像海底捞智慧餐厅一样,在初步设计时就考虑了机器人动线,这是造成机器人无法完美发挥其功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送餐机器人在灵活性方面确实不如人类服务员,其很多设计还并不完美,因此在送餐机器人技术和本体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送餐机器人玩家洗牌,市场向头部玩家聚集

从对送餐机器人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到的信息来看,这一领域的玩家正出现一种分化趋势,市场正在向擎朗智能、普渡科技等产品出货量高,市场覆盖面广的头部玩家聚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玩家甘拜下风,只能说在这一机器人细分领域,玩家市场出现了洗牌的情况。

几乎大多数产品都会在早期发展阶段经历玩家分化,市场向头部玩家聚集的过程,送餐机器人市场也一样。

送餐机器人市场起步并不算晚,在2014年、2015年时,新松机器人和穿山甲机器人等机器人玩家的送餐机器人产品已经进入大众视野。但这一领域早期发展并不比预想的快,这与产品技术和市场接受度等方面都有一定关系。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2014年、2015年新松机器人和穿山甲机器人的送餐机器人进入大众视线

时间推进到近两年,包括技术支持、市场接受度、研发制造成本等影响送餐机器人推广落地的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加之疫情间“无接触”要求对机器人行业的催化,送餐机器人这一品类落地的速度被加快,随之而来玩家也出现了一些分化。

包括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在内的,一直在送餐机器人领域坚定走下去的头部玩家在出货量和市场分布上都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优势。除了近万台的出货量摆在眼前之外,擎朗智能的公关总监池晓敏也跟我们说,擎朗智能的送餐机器人已经在国内各省市全部覆盖,甚至在新疆、西藏等“非包邮”区也有机器人现身餐厅,在海外也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了其送餐机器人。

前文提及的穿山甲机器人也曾是首批将送餐机器人带向市场的企业之一,但从目前产品的投放来看,这家企业的送餐机器人或许因为在技术迭代或产品投放上失去了部分先机,进而在市占率的表现上相对没那么出色。

而在2014年曾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新松机器人公司的送餐机器人,在近几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当其在疫情防控需求下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外形上与6年前我们曾经见到过的机器人外差异也并不大。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新松机器人2014年推出的送餐机器人(左) 新松机器人2020年在抗疫现场投放的送餐机器人(右)

在我们试图通过几年前获取的联系方式与新松机器人初创期的工作人员进行联系时,他说,当时初创期的朋友很多都离职了。公司骨干的变动,或许也能侧面反映出公司业务的变动。如今,新松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依旧不弱,但对于送餐机器人的投入可能正在淡化。

此外,我们前文提及的云迹科技则直接选择停止传菜场景下送餐机器人的投放,转而将注意力放在酒店内物品的配送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送餐机器人与其他行星领域一样,在市场前景刚刚露头时,大量企业纷纷入局,而到最后也只有少数契合行业和市场的企业在这一领域深耕下去,不同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同,也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疫情只是催化剂,机器人换人的关键在于性价比

2020年送餐机器人迅速大面积落地,似乎很大程度上与疫情下“无接触”的要求有关。疫情结束后,当“无接触”不再成为刚需,到那个时候人们还需要送餐机器人吗?

万台送餐机器人落地真相:钱少事多还听话!▲擎朗科技送餐机器人助力抗疫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同样尝试从整机制造商和线下餐饮店两个角度看,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却似乎是一致的,“无接触”只是送餐机器人能提供帮助的场景之一,而送餐机器人本质上还是要解决餐饮企业“招人难、用人贵”的困境,为餐厅工作人员减轻压力,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

擎朗智能CEO李通认为,送餐机器人像所有的新兴技术一样,需要经历萌芽期、泡沫期、衰退期和重新奔向制高点的过程,送餐机器人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切实解决劳动力问题。

他告诉我们,疫情下对“无接触”的需求的确推动了送餐机器人的落地,但其逐步规模化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送餐机器人更划算了,性价比更高,才会被客户购买使用

普渡科技的郑志斌也说,送餐机器人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无接触”配送只能算是这一品类机器人的用途之一。它真正还是需要解决餐厅服务行业在用人方面的难题,以及帮人类服务员摆脱高频、重复的机械劳动,到那时送餐机器人将会成为市场刚需。

他说,在后疫情时代,客户将更看中产品的投资回报率。目前,随着产品核心硬件自研能力的提升和关键技术的迭代升级,送餐机器人的部署难度可以继续降低,投资回报周期也可以缩短。

“用机器人配送,在餐饮卫生上体验也会更好。”穿山甲机器人的张利强说道,“除了节省人力成本外,卫生方面也是机器人送餐的一个考量因素。”

云迹科技的杨世允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送餐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首先应该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机器人”,相对于机器人的载体,低成本、高完成度、以有趣的方式完成服务,才是服务机器人真正要做到的事情。

结语:产业链整体升级才能促进规模化

通过与送餐机器人整机厂商沟通,并实地探索线下餐厅送餐机器人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送餐机器人如今最核心需要解决的就是线下餐厅“招人难、用人贵、效率低”的问题。

但实际上如今多数餐饮店引入的机器人依旧“观赏性”大于“实用性”,人们对机器人的好奇心要大于对其实用能力的评价。

要解决这一现状,首先要做到的是产品技术的升级和与目前环境的契合。就像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所说,技术的演变带来产业的升级,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完成简单重复工作,这个趋势不可逆转,送餐机器人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其未来或将更加普及,有效解决劳动力供给减少、成本上扬的社会问题,进而一定程度上释放想象力和生产力,促进产业实现高效能发展。

而要让送餐机器人发挥自己的功效,除了需要产业链各方在提升技术的同时减低成本,让餐饮店真正可以认可其性价比外,还需要餐饮店在各方面配置上配合升级,多方合力才能实现送餐机器人真正意义上规模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