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魏哲巍:33岁破格晋升人大最年轻教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AI人才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在普通人眼中,魏哲巍是典型的学霸,竞赛拿省一等奖,保送和高考都能上北大,本科作为04级北大数院信息数学系第一名毕业,在港科大3年半读完计算机博士,又在欧洲算法中心做了两年博士后,28岁回国加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33岁破格晋升为人大当年最年轻的正教授、博导。

如今,魏哲巍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首批老师,为人大培养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忆考学生涯时,魏哲巍始终态度谦和,还屡屡以“学渣”自居。但这无关“凡学”附体,行进在学术的道路上,他看到过许多更巍峨的高山,在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对知识的敬畏。

由高瓴资本捐资成立的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不满两年,曾因组建豪华的导师团队而“出圈”,在2020年9月,这所年轻的学院迎来第一批学生。

作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魏哲巍同智东西分享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有着怎样的教学特点和愿景,以及学院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

在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交融的人民大学校园里,一群富有想法和激情的年轻人将涌入人工智能这一方兴未艾的浪潮。他期待帮助学生们成长,去开拓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

对话魏哲巍:33岁破格晋升人大最年轻教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AI人才▲高瓴人工智能大楼

一、从长郡中学到北大疯人院,与天才为伍的求学历程

2008年,魏哲巍以北大数院信息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本科毕业。但在他长期的求学经历中,他的自我认知却并不是一个“学霸”。

北大有四大“疯人院”——数院、物院、化院、生科,其中数学科学学院(简称“数院”)是四大“疯人院”之首。这里云集了全国智商爆表、天赋异禀的学神级人物,在这里,恐怖的智商压制对于多数普通高考生来说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在北大数院,魏哲巍领略了什么是“天才中的天才”。“纯数学的学生太厉害了,”魏哲巍感叹道,“我北大毕业后,才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天才实在太多了。”

北大数院有计算数学、信息数学、纯数学、金融数学、统计五大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比如我在信息数学系是第一,到金融数学系可能是第二、第三,但如果我到纯数学系,连前三十都排不进去。”魏哲巍说。

在他的印象里,北大数院几乎网罗了所有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另一部分学生是通过高考考入,通常竞赛保送生之于高考生的优势很明显,这个差距是很难靠天赋去弥补的。

魏哲巍高中就读于湖南长沙四大名校之首——长郡中学。高中期间,他也参加过竞赛,还拿了省一等奖,但因为不知道能被保送,最后还是通过高考考上了北大数院。

对话魏哲巍:33岁破格晋升人大最年轻教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AI人才▲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魏哲巍

在勇攀学术高峰的旅程上,魏哲巍不断遇到新的“智商天花板”。

本科毕业后,魏哲巍赴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攻读博士,随后在导师的推荐下,前往丹麦奥胡斯大学海量数据算法研究中心做博士后,那里有几位专门做理论计算机科学(TCS)的天才,“你说个什么问题,他很快能想到解法,比我聪明很多。”魏哲巍说。

或许受这些经历的影响,聊起这些往事时,魏哲巍总是态度谦逊,毫不吝惜对这些天才的夸赞。

他坦诚又不失谦虚地说道,做特别高深的理论研究,确实需要很高的天赋。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像老师常念的一句话:“你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你拼天赋。”很多情况是因为不够努力,不是天赋不够。

二、卓越的科研实力

那么,对于既有天赋,又不吝勤勉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必然是耀眼的。2014年,在丹麦做满两年博士后研究生,魏哲巍决定回国发展,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从事大数据领域的研究。

魏哲巍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数据近似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采样(sampling)、略图(sketching)等技术将大数据转换为小数据,解决由数据规模扩张带来的计算效率问题。

数据库与大数据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传统优势方向,2014年加入信息学院之后,魏哲巍教授在数据库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每年都在SIGMOD会议上发表论文,至今已经持续7年。

SIGMOD是国际计算机界数据库领域公认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顶级会议,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数据管理专业委员会(SIGMOD)发起,至今已举办38届。SIGMOD每年收录的论文约在60-80篇,而中国大陆高校在SIGMOD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一般都不会超过10篇。

正是由于这些优秀的成果,让魏哲巍在2019年通过全校选拔破格晋升为正教授,成为了信息学院乃至人民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在2020年加入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之后,魏哲巍教授又开始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

在过去一年里,魏哲巍教授团队对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领域的过平滑(over-smoothing)与可扩展性(scalability)两大难题进行攻关,成功设计了64层的深层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GCNII与十亿边级别的超大规模图神经网络训练算法GBP,相关工作分别发表于机器学习的顶级会议ICML2020和NeurIPS2020上。

魏哲巍教授的论文投稿的一个特点是接受率很高:SIGMOD迄今投稿11篇接收9篇,VLDB迄今投稿6篇接收5篇,KDD、ICML、NeurIPS等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顶级会议目前都是100%的接受率。论文的接受率高,主要原因是论文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魏哲巍教授要求投出的论文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出的算法必须有理论保证,能够在数学上证明其性质优于前人提出的算法,二是算法的实现要足够简单,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得到应用。

这样的论文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在实际场景中落地,自然会受到评审人的青睐。“当然,论文被拒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论文,比如Google的MapReduce论文,就曾经被拒过。研究领域既需要有理论深度的工作,也需要天马行空提出新想法新思维的工作。”魏哲巍说。

三、融合AI+人文学科,培养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人才

转到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算是顺水推舟。魏哲巍是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实验室的部分师资,都随着实验室主任文继荣教授一同进入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于2019年4月22日正式成立,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二级学院,由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张磊捐资支持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继荣教授任执行院长,教师序列实行“长聘制”。

谈及学院的目标,他引用了文继荣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培养有温度的人工智能。”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重要使命,是促进AI与人民大学的法律、传播学、经济学、社会治理等一流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人才。

作为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魏哲巍负责培养方案、课程调配等,包括召集老师开会讨论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做整体规划。

对话魏哲巍:33岁破格晋升人大最年轻教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AI人才▲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相比下设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的智能专业,独立的人工智能学院能带来更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培养体系。

国内独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十分少见,可供借鉴的成熟方案不多。

在本硕博课程建设方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借鉴了国内外名校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并对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多个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召开多次本硕博课程建设会议,开设了“高级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检索、对话系统”等特色的人工智能研究生课程;建设“人工智能与Python程序设计”的本科生金课与新生研讨课。

除了开设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专业课程外,还结合人民大学自身优势,选择与人民大学发展最契合的几个“AI+”方向进行布局。

学院还会开设覆盖一些跨学科应用的个性化选修课。比如邀请法学院老师来上AI伦理专业必修课,讲解诸如自动驾驶撞了谁负责、数据产权归属之类的案例。“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是新学院,课程灵活度稍微大一些。”魏哲巍说。

如今课程体系已经建好,教学大纲已经就绪,首批教师已到位。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在2020年开始招生,第一批研究生在去年9月入学,今年将迎来第一批本科生。

对话魏哲巍:33岁破格晋升人大最年轻教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AI人才▲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迎来2020级新生

魏哲巍特意提到,目前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仍在招聘教师、专职研究员及博士后,欢迎全球优秀人才前来申请。

四、国内人工智能各方面人才都很欠缺

2020年11月9日,在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执行院长文继荣教授表示,实现“打造世界一流人工智能学院”的愿景,最重要的是培养这四类一流人才:

一流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一流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创业者、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拓者。

魏哲巍教授认为,在当前国内人工智能产学界,各方面人才都很欠缺。

一方面缺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人才,这些恰恰是国外非常关注的领域。比如斯坦福、伯克利等高校招助理教授,特别喜欢招有机器学习系统背景的人,相对来说,国内更多研究以应用为主。

另一方面是交叉人才。比如DeepMind都做蛋白质解构,为什么能做出来?正是因为有交叉的能力,有真正懂生物的、懂蛋白质、同时又懂机器学习的人在团队中。这不是有一个人懂机器学习,有一个人懂生物,两人一起就能做成的,而是要求两个人对两方面都得懂,才有对话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非常乐意与社会学、法学院等学院合作。魏哲巍说,原则上,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选修课面向全校公开,其他学院的学生如感兴趣,均可选修相应课程。

如今学院已经形成20人左右的专职导师团,正持续积极引进海内外顶级师资,并计划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培养方案”,允许本科生自大二起选择一名科研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解答科研、学业、生活及职业发展的种种困惑,还将组织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前往海外游学,以及参与和海外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

“因为我现在跟阿里合作,我的学生研二就在阿里实习了。”魏哲巍说。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已同微软、百度、滴滴、美团等2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成实训基地的合作意向,与这些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课程,邀请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授课,同时派送学生开展企业参观、实践工作。

对话魏哲巍:33岁破格晋升人大最年轻教授,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AI人才▲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合作企业

同时,在科研方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备建设一个交叉融合中心,以支撑全校AI相关的研究。

学院将依托北京市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重点实验室,盘活新建东南楼、文化大厦、地下机房等场地资源,再建一批新的服务器,并与企业进行云计算资源方面的合作,为学院的教学及科研需求提供支撑。

尽管成立时间很短,在2020年,高瓴人工智能学院8位教师指导31篇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录取(CCF-A),其中许多成果均有本科生的参与。

基于长期的经验积累,魏哲巍认为基础有好有坏勉强不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动机”,即主动想要做科研,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力。他也给了一些不同方向人工智能研究的建议,如果做纯理论,需要数学基础打得特别牢;如果偏应用,最好有企业实习经历,理解应用是做什么。

他希望未来从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毕业的学生,既能掌握牢固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至于未来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则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

结语:知识的传递永无止境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人民大学以法学、新闻学、金融等偏人文社科专业而闻名,其实中国最早的数据库教学研究正是在人民大学开创的,而发展以深度学习为重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迄今还离不开海量高质量数据的驱动。

科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底蕴,早已刻在人民大学的基因中。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既背负着兴盛人民大学理工类学科的希望,也正迈向一个将人文教育、人文情怀与人工智能交融的未来,这也将是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将接受的独特熏染。

人工智能可以改变什么?过去数年的变革似乎已经给出许多显而易见的答案。但人工智能未来将通往何方?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无误的答案。

这些答案,需要一代代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的学子去探索,很多代科研工作者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突然碰撞出刹那间灵感的火花,产生一个出人意料的颠覆性方向。

远方的路还很长,知识的传递永无止境,魏哲巍以及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老师们,正在将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