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
编译 | 高歌
编辑 | 云鹏
芯东西1月26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台湾‘经济部’称,为应对现今的芯片短缺,台积电正在优化生产流程,如果产能有所增加将会优先生产汽车芯片。
目前多个国家的汽车厂商都面临汽车芯片的短缺问题,台湾‘经济部’称已通过‘外交渠道’收到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欧盟增加芯片供给的请求。
一、全球汽车厂商缺乏芯片,多条生产线已关闭
目前的汽车芯片短缺主要影响汽车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两大模块的生产能力。
据了解,汽车芯片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处理器和控制器芯片,主要用于智能汽车的控制、显示和运算,比如中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等。
第二类是模拟芯片,主要用于电源和接口,比如车用以太网和逻辑、分立芯片等。
第三类是传感器芯片,比如用于安全气囊、胎压检测、雷达等领域。
汽车芯片涉及车身、仪表、信息娱乐系统、底盘安全、动力总成、高级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各个维度。
ESP与ECU产品分别在底盘安全和动力总成板块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自2015年以来,内燃机汽车的平均半导体含量增加了23.4%。
这种情况下汽车芯片短缺对于整个汽车生产的影响都十分巨大。
一般情况下汽车部件供应商将会提前6-12个月向芯片厂商预定产量,但是因为疫情缘故,汽车部件供应商普遍认为汽车销量将会下行。
台积电在给路透社的声明中称,去年第二季度,因为对汽车市场预期不乐观,汽车厂商削减了对台积电的订单,于是台积电将产能转移给了其他客户。
但去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的行情迅速上行,汽车厂商不得不提出更多的芯片订单,但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却无法挤出更多的芯片产能。
大众汽车、福特汽车、斯巴鲁汽车、丰田汽车、日产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和其他汽车制造商都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响。
由于芯片的交付问题,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关闭装生产线,在某些情况下,美国前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关键芯片工厂的限制举措加剧了这一问题。
二、制造业受损,多国政府对台提出请求
目前汽车芯片的短缺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台湾‘经济部’告诉路透社,去年年底,他们已经通过‘外交渠道’收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请求。
由于疫情中采取了严格的封闭措施,德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德国2020年GDP同比下降了5%,这是从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德国首次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
因此德国经济部长Peter Altmaier已提出台湾‘经济部’向台湾制造商提供帮助,以缓解汽车行业芯片短缺的请求。
台湾‘经济部’对此称,在正式收到请求后,将决定是否再次与台积电进行联系。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一位发言人称,欧盟与台湾方面“没有进行具体讨论”,但他们正在密切关注汽车芯片短缺的情况。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位高级官员告诉路透社,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和台积电已经开始接触。
同时日本经济产业省联系了日本台湾交流协会,请求他们在会谈中提供支持。
不过该官员也提到该交流协会作为民间机构能力有限,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
台湾“经济部”称美国也在去年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三、台积电承诺优先生产汽车芯片,问题解决仍需时日
台湾‘经济部’一位官员称,‘经济部’部长王美花周日就这一问题和台积电高管进行了交谈。
台积电声明目前公司的芯片生产线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保证将采用优化芯片生产流程、优先发展自动芯片生产的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芯片产量。
同时台积电向台‘经济部’承诺,如果能够增加产能,将会优先生产汽车芯片。
台积电在对路透社的声明中也提到了其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对此问题的补充:台积电目前正在与部分客户密切合作,通过将客户的一些成熟生产节点转移到更加先进高效的节点来方便台积电生产。
虽然各国的外交机构都有所介入,但汽车芯片短缺的情况短期内仍可能继续存在。
2020年汽车芯片仅占台积电销售量的3%,远落后于智能手机芯片的48%和高性能计算(HPC)芯片的33%。
去年第四季度,台积电汽车用芯片的销量较上一季度跃升27%,但仍只占该季度总销量的3%。由于销售占比较低,汽车制造商对台积电的影响力远低于消费电子巨头。
一位熟悉此事的台湾政府高级官员对路透社透露:“由于疫情期间汽车需求低迷,汽车厂商们放弃了订单,但现在他们却想提高产量。台湾‘经济部’对此能做的事情很少。”
结语:芯片产能依旧吃紧,台积电或提升汽车芯片价格
总得来说,本次汽车芯片吃紧有多方面原因,如供应商错误地估计了汽车市场的未来销量、全球芯片短缺和法国大罢工等原因。
根据独立资产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调查结果,由于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预计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减少。
这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
据悉,台积电正在考虑最多15%的涨价幅度,这是去年秋季来的第二次涨价,显示了当今供求关系中芯片制造厂商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