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月29日消息,小米刚刚发布了自研的“隔空充电”技术,手机只要在一定范围内,无需放在充电板上,即可通过“隔空充电桩”进行无线充电。

据称,该无线充电系统由144根天线组成,可以将能量通过毫米波极窄波束的形式传递给手机,手机端通过微型信标天线接收,可以在半径数米的空间内,实现功率为5W的远距离无线充电。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隔空充电桩内部天线

一、自研17项专利,内置天线实现毫秒级定位

小米隔空充电技术,可以实现同时为多设备进行充电,在充电时用户可以在接收范围内自由移动,也可以在充电的同时玩游戏。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手机和隔空充电桩之间有异物遮挡,也不会阻断充电过程。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在设备定位方面,雷军称小米隔空充电桩内设置了5个相位干涉天线,可以对手机进行“毫秒级”空间定位。

在技术层面,雷军表示该隔空充电技术为小米自研,在这套无线充电系统中,小米一共拥有17项技术专利。

小米表示,未来这项自研隔空充电技术还可以用于智能手表、手环等穿戴设备。在小米看来,未来包括音箱、台灯等小型智能家居产品,都可以实现无线供电设计,真正实现 “无线化”。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二、充电技术死磕到底,摩托罗拉“抢跑”问题不大

在今年开年小米举办的第二届小米百万美金技术大奖颁奖仪式上,雷军将这个重磅奖项颁发给了小米快充团队和MIUI隐私保护团队。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在小米开发者大会上,雷军也提到,小米今年会继续在自研技术“狠发力”,工程师团队将要扩招5000人左右,届时小米研发团队规模将达到15000人。

在小米自研技术中,雷军特别提到了拍照、屏幕、AI算法、快充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将成为小米后续核心发力的方向。

去年10月,小米就甩出了80W无线充电黑科技,不过当时依然是需要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座上,时隔三个月多月,小米隔空充电技术亮相。

在充电技术上,小米无疑将死磕到底。

不过有意思的是,小米昨天就官方公布了今天将有重要技术发布,而爆料人也透露即将发布的是隔空充电技术。

今天一大早,摩托罗拉就率先发布了自家的隔空充电技术,不过根据发布视频来看,在摩托罗拉的隔空充电技术体系中,一旦有物体遮挡住“充电桩”,无线充电就会停止。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相比之下,小米的方案显然更加成熟。小米的屏下摄像头方案被中兴“截胡”,而隔空充电技术又被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抢首发”,可以说,每次小米重磅自研技术的发布,都会让一些友商“眼红”。

三、无线充电火爆不过三年,隔空是否就是未来?

小米其实在国内手机无线充电领域发力很早,2018年,小米MIX 2S首发了7.5W无线充电,这也是国产首款无线充电智能手机,就在同年,华为发布了Mate20系列,无线充电功率来到了15W,并且首次支持了5W的反向充电。

也部分由于小米和华为的快速入场,无线充电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关注度开始水涨船高。

2019年,小米9pro又再一次刷新了双记录,将无线充电功率拉升到了30W,无线反向充电拉升至10W。小米公司产品总监王腾还特地发表长文说,“小米30W无线闪充系统包含了多项创新技术。”

后来华为P40 Pro+和OPPO Ace2均将无线充电功率提升至40W,去年8月小米10至尊纪念版又用50W无线充电将胜利的天平拉向了自己,而80W无线充电则暂时稳固了小米在手机无线充电领域的领先地位。

小米首发隔空充电!17项自研专利,用“毫米波”送电

不过,一直以来,手机无线充电大都采用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底座上进行无线充电的方式,而充电底座也要连接充电线,这样相比普通的有线充电,其实便捷度提升有限,并且充电功率还会“大砍”,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在去年4月1日愚人节,OPPO就曾放出一个视频,其中就展示了未来对于隔空充电的畅享,也让大家对于隔空充电有了“惊鸿一瞥”。

而小米今天隔空充电技术的推出,无疑表明了隔空充电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落地的潜力。

结语:隔空充电落地在即,智能家居无线化可期

小米隔空充电技术的发布,一方面证实了技术的可行性,同时也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赛道。另一方面,隔空充电使用到了毫米波相关技术,而5G的普及,是否会成为隔空充电落地的催化剂,都是令人兴奋的问题。

随着隔空充电技术目前主要的基础问题已经解决,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一年半载”小米隔空充电技术就可以落地。

隔空充电不仅是一种充电方式的改变,同时也给未来的智能家居的产品设计、生态布局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真正“无线化”的智能家居,可能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