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两天前,孟晚舟的归来成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振奋的一件大事。
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任正非的女儿、华为副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终于结束了1000多天的非法拘禁,回到了祖国。
对于华为来说,孟晚舟的归来是否会成为一次新的转折点,牵动人心。
▲9月25日晚,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走出机舱与众人挥手致意
从去年“915”美国对华为发动芯片制裁的最后也是最致命一击之后,华为的手机业务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管IoT、政企和一些新兴业务如何死磕,终究填不上手机留下的大坑。
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915过去整整一年之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一场内部座谈会上发表了演讲,题目为《江山代有才人出》,主要说的是华为对于基础研发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演讲全文近万字,任正非直接一一回应了16位华为研发人员提出的疑问,虽然这些问题有的具体、有的抽象,但这些人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华为2012实验室。
目光回到九年前,2012年7月2日,任正非与华为2012实验室干部、专家的座谈会演讲被首次公开。同样的一问一答,同样的专家座谈,甚至同样还是16人提问。
任正非还是那个任正非,但华为早已不是当年的华为。
细致对比两次座谈,我们不难窥见华为大船航向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而深挖华为2012实验室背后的技术和大牛,我们甚至能对华为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略窥一斑。
一、海思成了华为心头最深的一道伤
在回顾2012年那次座谈的时候,我发现当时任正非回答的也是16位华为研发人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次也是16人,是巧合还是有特别的安排或者寓意?
对此我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同样的人数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观的对比人员成分的占比。
2012年的座谈中,有7位都是与芯片研发相关人员,这7人中,有5位都是来自于海思,包括当时的海思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楚庆、海思技术规划部副部长王志敏、海思芯片平台与关键技术开发部部长宾兵等。
据了解,当时担任海思一把手,操盘整个华为芯片业务的何庭波也在座谈会现场,还为任正非拆解了一些问题。
从当时这份座谈名单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华为对于芯片研发是极其重视的,也许华为也希望通过任正非的回答给这些芯片干将们一些激励,打打气。
而目光回到今天,在2021年的这场座谈会上,这16位研发人员没有一人来自海思,甚至在这16人全部的提问中,找不到“芯片”二字。
美国芯片制裁这一刀是真的割在了华为的心口上,好像至今华为都不愿主动提及芯片问题。
9年前,华为手机SoC的自研之路才刚起步不久,2012年的海思K3V2芯片第一次被用在了华为自家手机Ascend D1中,虽然死机发热问题频频,但任正非还是坚定地要用自研芯。
8年后,当麒麟990、麒麟9000等芯片真的跟高通旗舰芯片打的有来有回的时候,美国的芯片制裁利剑却骤然落下。
华为这口气,是生生憋在了肚里。
上周,苹果iPhone 13系列的测评刚刚解禁,一时间,苹果“杀疯了”的论调铺天盖地。
一颗A15芯片“秒天秒地秒空气”,GPU跑分几乎是麒麟和高通最强芯片的2倍,而CPU跑分也是大幅领先80%左右。
有人唏嘘道,没了华为,安卓阵营真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吗?
无论如何,就目前情况看来,华为海思确实走到了比9年前更为艰难的时刻。
二、“有质量的活下去”谈何容易
除了人员上的变动,如果我们仔细对比9年前后这两批专家的提问,可以很鲜明地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在2012年的座谈中,可以从提问人的话语中感受到强烈的“渴求感”,好像有一身的武功使不出。
有几位专家都迫切希望任正非给他们提出一些期望和要求,好像要领下“军令状”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一般。甚至有专家直接问任正非,能否给参与“强攻”的年轻人一点冲劲。
另外,由于2012实验室本身就肩负着探索新技术的使命,所以也有不少问题都是关于“创新”的,比如如何创新、如何让自己的团队更有创新力?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问了相对面向大方向的问题,比如华为未来的产业布局、半导体产业基础如何打牢的问题。
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今年的座谈会时,气氛则明显不同。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活”字,有人让任正非解释一下什么叫“有质量地活下来”,有人问如何权衡“活下去”和“有未来”?
感觉面对华为当前的困境,从底层研发人员到上层高管,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惑,而任正非的指点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绝境中的一根稻草,也是一种信念。这根稻草或许不足以救命,但足以给他们莫大鼓励。
在这些提问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共通点,比如华为现在是否会考虑布局新的领域,是否有新的发力方向。
可见手机业务受阻对于很多业务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对于研发部门,一些围绕手机进行了技术研发,似乎失去了前进的目标,研发人员或多或少都会感到有些迷茫。
值得注意的是,有几位专家都提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做基础研究和为产品攻坚之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对于华为2012实验室来说尤为重要,因为2012实验室的目标就是扎根基础技术研发,进行前沿技术的探索。
但另一方面,在华为当下进入的这个关键时期,是非常需要研发反哺业务的。华为需要在自己现存的业务线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政企业务、通信业务。
在这种矛盾之下,研发人员内心可能会比较“纠结”。
三、华为为什么要开始“隐姓埋名”?
在今年发布的座谈会实录中,提问专家的名字只保留了姓氏,并且只提及了所在部门,并没透露具体的职位。
我也尝试揭开这些“大牛”的真容,无奈与几位华为人士交流后得知,这些人员现在一般都是高度保密的,不会透露给外界。
并且我通过这些专家的姓氏和所在部门为关键字进行查找也鲜有收获。可见华为的保密工作的确做的不错。
但其实在9年前,这些信息都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在2012年的座谈实录中,每一个提问者都已经具体到名字,而且他们所在的部门和职位也有详细描述,给人的感觉是华为生怕大家不知道他们的重要性。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当时华为正是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士气正是高涨的时候,具体姓名和部门也是华为的一种自信。华为希望展示自己的人才,希望展示自己的技术研发思路。
▲2012年的海思K3V2芯片第一次被用在了华为自家手机Ascend D1中
如今,华为却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一位曾经任职华为研发相关部门的朋友告诉我,其实在被制裁以后,华为海思存在不小的人员流失,一些核心人才已经离职,或者转岗。
这可能也是上面提到2021年座谈会中没有海思相关研发人员提问的原因之一。
他说,先进芯片的设计跟制程工艺密不可分,这条路被卡死了,对海思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对于如今的华为来说,人才是他们非常渴求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规避仅存人才被挖走的风险,部分隐藏自己的核心实力。
之所以对这些研发人员的具体名字感兴趣,也是因为2012年座谈中的提问者们可以说是卧虎藏龙。
比如当时提问的海思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楚庆,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第一、全球第四大手机SoC厂商展锐的CEO。2018年楚庆从华为加入紫光集团,负责手机芯片业务规划,后来成为紫光展锐CEO。
▲展锐CEO楚庆
楚庆之外,当时担任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的杨强如今是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而诺亚方舟实验室的另一位科学家李航在2017年加入了字节跳动,从事AI算法相关工作。
虽然海思人才流失不少,但也有老将一直坚持在岗位上,比如2012年担任海思技术规划部副部长的王志敏,今天还奋战在海思技术规划部,在前不久“复旦-华为集成电路科研人才合作项目”中,王志敏还出席了揭牌仪式。
可以看到,2012年的华为放出座谈会上这些研发人员的姓名和职位,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对外表现自己的人才积累。
回到今天,华为的内敛、隐藏,似乎在当下这个节点也可以理解了。也许华为需要保存实力,也许华为有着自己更深层的考量。
当然,也可能是我们想复杂了。
四、2012实验室真的能成为华为的“诺亚方舟”么?
对于9年间这两次座谈,如果目光从一个个研发人员放大到整个华为2012实验室,或许我们还能得到一些不同的感悟。
对于2012实验室名字的由来,都已经被业内津津乐道了,任正非看了《2012》电影后,觉得华为也需要在将来的数据洪流时代找到自己的“诺亚方舟”,所以整合了研发部门,打造了华为2012实验室。
▲电影《2012》片段
有华为研发相关人员告诉我,其实华为2012实验室并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而是华为研发体系的一次集中整合。
在他看来,每个科技巨头其实都有自己的研发部门,而任正非是一个非常善于“造势”的人,当然这与他强大的个人魅力、气场都密不可分,似乎任正非每次出场都自带光环,而他的讲话也常常被奉为经典。
华为2012实验室的成立,似乎从骨子里就透着一种倔强,华为希望让人感受到的,就是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华为早就提前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布局。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任正非希望华为给外界展示的一面。
那么华为2012实验室到底牛不牛,到底拿出过什么硬核技术,就成为了我最关心的一点。吹了半天,是骡子是马,还要拉出来溜溜。
此前华为对自家的2012实验室其实有过很多次官方介绍,而且也有很多“招聘启事”中都有透露华为2012实验室到底在做什么。
首先从总体架构来看,华为2012实验室分为中央研究院、中央软件院、中央硬件工程学院、中央媒体技术院、可信理论、技术与工程实验室、研发能力中心以及华为海思七大主要部门。
▲华为2012实验室招聘视频中的官方材料
其中中央研究院主要做前瞻性技术探索,尝试孵化新的商业机会;中央软件院负责突破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编译器与编程语言、AI等相关技术。
中央软件院的许多研发成果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在操作系统方面,有华为鸿蒙OS、面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面向云的操作系统。
华为EMUI中提升通信性能的Link Turbo技术也是来自于此,另外华为在各类大会上多次提到的AI框架MindSpore也是出自中央软件院之手。
不过我们更为熟悉的应该还是中央硬件工程学院的相关研究,比如华为Mate X折叠屏手机颇为关键的铰链技术以及华为自有手机生产线上的众多关键设备都是他们的研发成果。
提到华为大家会想到手机,而提到华为手机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拍照。华为手机中的拍照AI算法,AI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算法与相机模组之间的协同,都是中央媒体技术院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华为电视、耳机中的优秀视听效果背后的算法、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声学系统设计,都出自媒体技术院之手。
▲华为2012实验室招聘视频中的官方材料
其实2012实验室的体系是非常庞大的,具体的实验室数量非常多,比如以著名科学家人名命名的有香农实验室、高斯实验室、欧拉实验室、图灵实验室等等,而在欧洲、印度、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也都能看到华为2012实验室旗下的各类研究所。
总体来看,基本上我们平时能在华为产品和服务中看到的新技术,大多都来自于华为2012实验室,毕竟它的定位就是华为自己的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华为研发的脚步的确没有停下,2012实验室也依然在招兵买马,要知道,华为目前依然是中国研发投入最高、发明专利最多企业,其2020年1418亿的研发投入超过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航天科工之和。
毫无疑问,华为依旧是中国科技产业创新和突破的领军者之一。
▲9月19日,任正非和徐直军接待国家高层调研
结语:因技术而起,因技术而落
从任正非9年来两次与核心研发团队的座谈会中,我们能看到,华为似乎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走到了踌躇满志、命运多舛的中年。而华为核心研发人员的思路和想法也在9年里发生了潜移默化地改变。
华为2012实验室可以说见证了华为的崛起和低估,作为华为的研发底座,许多大牛和硬核技术都从中走出。
今天,面对美国的芯片制裁,华为似乎遇到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因技术而立足,又因技术而折戟的华为,能否找到新的自己,尽管它已经在努力尝试,但目前来看,可能还需要一次重要“转机”。
而这次孟晚舟的回归,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转折点,对华为公司来讲,也更是新的转机,就像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最近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样,“希望大家能等几年,华为会持续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重回正轨,让大家能继续买到华为5G手机。”
虽然不知道要等几年,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忽略:不论华为走入怎样的困境,人们似乎始终会对它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