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最近几年,做好高端市场,成了所有安卓智能手机厂商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命题,甚至可以说是一道“关乎性命”的题目。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126元)以上高端机市场销售份额在2022年也首次达到了55%的历史新高。高端产品带来的显著体验提升,也成为消费者非刚需换机的主要因素。
目前,小米、OPPO、vivo、荣耀等国内厂商均已面向高端市场布局,本周早些时候,小米刚刚亮出了上半年最重磅的高端影像旗舰机小米13 Ultra,而这款产品也成为小米在高端市场放出的又一大招。
根据三方市研机构数据,2022年四季度,小米在国内3000-4000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并且在小米13系列发布后,实现了国内4000-6000价位段的安卓市场连续七周销量第一。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持续疲软的2022年,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实现了6.8%的同比增长,小米国内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也增长了14%。
可以说,在冲击高端市场这件事上,近几年小米走的颇为坚定且取得了比较亮眼的成绩,初步拥有了跟苹果、三星一较高下的资本和硬实力。
如今小米的高端化策略已经进入正循环,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提到,未来三年,小米在高端市场中将进入成长和成熟期。
当然,这些成绩的背后,少不了小米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持续加码布局,归根结底,高端市场核心比拼的还是技术硬实力。
如何做到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在技术硬实力方面脱颖而出呢?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一个是拥有技术的先进性,而第二则是要有“利他性”,要能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而这个行业,就包括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终端厂商和供应链厂商。
从图像传感器技术、光学镜片设计,到屏幕发光材料、屏幕结构设计,再到自研芯片的技术突破,在对标苹果、冲击高端市场的路上,小米正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加速中国供应链的突围,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质性的体验升级。
当下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不断在全球高端市场向苹果、三星发起挑战,以小米为代表的头部厂商在高端市场的突破,以及背后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从1英寸大底到徕卡光学新突破,中国厂商走到全球移动影像舞台中央
当我们聚焦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突破与引领时,移动影像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赛道之一。
在智能手机计算摄影发展的早期,不论是从硬件规格还是到拍照算法上,苹果、谷歌等公司无疑引领了当时的行业风潮和技术发展趋势。
但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的影像技术发展重心,早已来到了国内。不论是1亿像素的首发、1英寸大底传感器的率先应用、高倍光学潜望式镜头模组的打磨成熟,还是图像、视频优化算法的迭代,中国供应链企业以及手机终端厂商们都在不断拿出领先海外巨头的方案。
小米手机相机部光学专家告诉智东西,“仅以手机镜头光学举例,现在国内企业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甚至已经赶超绝大多数的国外大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国内品牌每年定制的镜头越来越多,技术难度越来越高,这都在推动中国手机镜头光学技术的进步。
比如在这次刚刚发布的小米13 Ultra上我们能看到,从光学的底层和源头技术出发,小米和徕卡共同设计、开发了面向移动影像领域的Summicron镜头,其背后的突出意义在于,小米让徕卡光学技术第一次浓缩进一颗小小的手机镜头之中,让我们每个普通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体验到专业的徕卡光学。
具体到技术细节,为了实现更高的性能,Summicron镜头应用了“超高阶偶次多项式”技术,其精度据称可以达到纳米级,已经逼近了光学极限。而镜头的多层镀膜能够削弱眩光和鬼影,镜头材料则使用了新型环烯烃材料。
在一系列特性的基础上,Summicron镜头还需要具备在极寒和极热环境下的稳定性,这对生产工艺提出了很高要求,据称良率甚至不足10%。
通过小米与徕卡在基础研发层面的深入合作,很多镜头“不可能”兼顾的特性都成为了可能,Summicron镜头最终实现了光学性能、小体积、大光圈以及耐用性的平衡。
为何选择“光学”这一切入点?实际上,光是影像的基础和原点,色彩与影调的呈现都源于光。但过去几十年,手机移动影像受限于机身内部空间、镜头技术、工艺等因素,始终局限在像素数量、感光元件尺寸和计算摄影方面寻找解法。
在小米和徕卡团队看来,光学的问题最终还需要用光学技术来解决。计算摄影有了过硬的光学素质支撑,才能够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才能让移动影像有更多的“光学味”而不是停留于传统手机拍照的“塑料味”。
智能手机拍照,实现了关键一跃。
徕卡作为影像光学大厂,懂摄影、懂硬件。小米懂算法,更懂用户。基于在影像领域的深厚积累,小米近年来研发的影像大脑技术,实现了对用户影像需求的精准把握。
双方在合作中可以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徕卡的百年技术积累可以在一部智能手机中应用落地,给用户真正带来拍照体验的“质变”。
在小米13 Ultra上更新的“街拍模式”,就可以在0.8秒内完成手机相机从启动、对焦到抓拍的全流程,这对于用户平时“随手拍”的体验提升明显。
通过大底、大光圈配合小米夜枭算法、徕卡色彩的辅助,小米13 Ultra也可以准确还原夜晚天空的真实质感,而避免了“黑夜变白天”的尴尬。
此外在新增的专业影像模式中,用户可以对影调、色调、细节质感的原属数据进行直接调整,类似苹果ProRAW模式的Ultra RAW功能的加入,也让专业摄影师和影像爱好者都可以更自由地创作。
实际上,小米13 Ultra能够实现这些光学技术、影像算法层面的突破,离不开小米与产业链的深度联合、在技术研发层面的深入布局。而小米在带动国内智能手机影像产业链方面也是走的最早的一批厂商。
在移动图像传感器领域,小米12S Ultra上首发的索尼IMX989就是两年前由小米和索尼联合研发的,雷军曾发文称,小米深度参与了索尼IMX989的规格定义和部分设计及验证工作,甚至还分担了1500万美元开发费用中的一半。
后续这项技术也陆续开放给了国内其他手机厂商使用,可以说让国内手机的大底影像拍照实力上升了一个台阶,也推动了整个移动影像领域的技术进步。
在当下大热、苹果也即将入局的潜望式长焦镜头领域,小米一直与国内光学镜头大厂舜宇光学、欧菲光,以及镜头模组马达相关技术供应商瑞声科技等业内头部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
小米曾在2020年的开发者大会上秀出了“伸缩式大光圈镜头”技术,能够实现无损连续光学变焦。
相比镜头厂商,小米更了解手机内部空间结构,因此可以更好地提升有限空间的利用率,能够让光学厂商的技术性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同时小米还可以给供应商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比如在连续变焦镜头、伸缩镜头的方案设计上,小米都会先通过自主研发找到性能和空间的最佳平衡点,然后再与供应商讨论具体实施方案。
小米手机相机部光学专家称,这些方案中很多都是此前供应商们所不敢想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创新,这些方案可以提高供应商设计能力、测试能力和制造能力。
纵观小米在移动影像领域的实际行动,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从供应链技术研发推动到终端用户体验提升,小米无疑在拉高国产智能手机影像能力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这种行业头部企业对于产业链技术升级的带动是较为明显的。
二、高端国产屏逆袭、快充技术打破外企垄断,产业的突围启示
在移动影像技术创新之外,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在屏幕、快充技术领域也从曾经的追赶者走到了今天的引领者,在诸多新技术特性上都实现率先应用,并在打破海外技术体系垄断方面取得了亮眼的表现。
近三四年来,手机屏幕技术的迭代十分迅速,从屏幕刷新率到屏幕分辨率,从屏幕像素排列到屏幕色彩准度、护眼程度,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涌现,而从中我们能看到的一个突出趋势就是,国产屏幕厂商正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很多屏幕新特性的出现都离不开国内手机厂商和供应链厂商的共同研发。
比如在高端OLED屏幕的技术突破方面,京东方和TCL华星一直走在国内屏幕厂商的前列,在最新发布的小米13 Ultra上,小米与TCL华星联合研发了C7发光材料,进一步提升了顶级国产2K LTPO屏幕的显示素质。
这块屏幕在522ppi像素密度的2K分辨率基础上,支持了12bit色深,最高峰值激发亮度可以达到2600nit,在诸多特性上已经超过了三星顶级的E6材质屏幕。
目前终端厂商与供应链厂商做定制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双方合作定制的“深度”却大有差别,而深度则恰恰体现了厂商对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
据技术资料显示,小米与TCL华星的合作已经深入到了屏幕的结构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据了解,通过改进CPL层,这块屏幕改善了大角度下的色偏问题,而通过改进屏幕的空穴传输层,这块屏幕的全屏亮度能够达到1300nit,屏幕显示更加“通透”。
相关技术人员告诉智东西,这背后小米和TCL华星的研发人员克服了大量技术难题,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属于行业首次。最终在双方不懈努力下,第一块国产高端2K OLED屏幕正式量产并应用在了小米影像旗舰机产品中。
实际上,根据产业链信息,小米在智能手机屏幕技术领域已深度投入多年,在“卷屏幕”这件事上,小米可以说一直走在安卓阵营的第一梯队,许多屏幕新技术的诞生,都与小米有不小的联系。
此前Redmi K60首发了小米与TCL华星联合定义、研发、调校的一块国内顶级AMOLED 2K直屏,实现了从屏幕面板到内容生态全链路端到端的显示优化,走出了“联合定义、联合研发、联合调校”的模式创新,而这种“模式创新”对于产业发展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引领作用。
此外据业内信息,在全面屏的屏幕先进封装技术、屏下摄像技术等前沿屏幕技术领域,小米一直与产业链企业保持着密切研发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C7发光材料还是2K OLED柔性直屏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升级和进步都会普及到后续的产品并进一步让智能手机全行业受益。
小米的技术创新不仅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会真正将这种能力辐射到了全产业链中。
在与供应链厂商的协同过程中,小米相比供应链厂商,与用户零距离接触,小米能够知道用户使用的核心痛点,屏幕的哪些特性、指标需要提升,哪些参数提升以后,能够对用户体验有实质性提升。这些都是小米相比供应链厂商的核心优势所在。
目前京东方、TCL华星、深天马、维信诺等头部屏幕厂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快速进展,都离不开小米、OPPO、vivo、荣耀、华为等终端厂商的深度合作和反哺。
国内屏幕厂商在AMOLED技术领域是作为“追赶者”的姿态在前行,初期在技术、产能方面都会与三星、LG这样的海外行业头部厂商有一定差距,此时终端厂商的包容、支持以及采纳显得尤为重要。
小米在旗舰机中的多次大胆尝试,对行业固有观念的打破,以及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国产高端优质屏幕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屏幕领域的追赶和反超既有类似又有不同,国产智能手机在充电续航领域其实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从“百瓦快充大战”时代到今天手机快充功率一度超过200瓦,国产智能手机相较苹果、三星产品一直优势明显。
但高光之下,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在内的电池管理系统,一直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技术,国产技术突围势在必行。
去年小米12S Ultra首发了小米自研的澎湃G1电源管理芯片,并与小米自研的澎湃P1快充芯片共同组成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这套技术打破了海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实现了电池管理全链路技术的自研闭环。
而今年小米13 Ultra首发的小米澎湃P2智能快充芯片,则进一步实现了90W的单颗峰值功率。
据了解,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小米与国内电源管理芯片龙头厂商南芯科技等进行了深入且长期的合作,在自研快充体系打破行业垄断方面一起进行了多项技术突破。近期南芯科技也作为雷军投资的第一家芯片公司,正式登录科创板。
可以说,不论是让国产高端2K OLED屏幕显示效果、核心参数指标从追赶三星到赶超三星,还是在快充技术体系层面打破国外垄断,小米都是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崛起过程中的关键推动者之一。而在供应链的“利他”之外,小米也让国内用户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与苹果、三星旗舰手机屏幕同样甚至更好的显示体验。
正如雷军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到的,小米的梦想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实现这一梦想,少不了的是对于技术创新的不孜追求。
三、五年千亿研发,植根基础研发,“硬科技”成就小米高端崛起
不论是在影像、屏幕还是快充领域实现对行业瓶颈的突破、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向前发展,还是能够精准把握用户痛点,解决痛点问题,背后的核心还是要有硬核技术创新能力,而拥有这样的能力,少不了小米多年来不断强化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
雷军曾公开宣布,2023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将超过200亿元,2022年到2026年这五年里的研发总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而自研芯片、AI、影像、快充、IoT等关键技术都将是小米突破的重点方向。
从镜头光学、屏幕显示、充电续航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基础技术研发,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问题是小米目前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思路之一。
为了解决手机的影像问题,2016年,小米相机部特别组建了光学团队,并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组建海外研发团队,广罗人才,即使小米在这一年遭遇了销量滑坡危机,但小米依旧坚持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
小米相机部专家告诉智东西:“小米的每个光学实验室都采购了目前最先进的光学测量设备,能够测量各种光学镜头的全方位性能表现。”
小米相机部光学团队中有不少人在国内外各大光学厂商效力数十年,有丰富的光学理论和实际经验,对光学、力学、流动学、机械结构、电子等领域有全面的知识领域覆盖。
今天,放眼小米整个技术体系,截至去年年底,小米研发人员占比已经接近50%。根据小米知识产权白皮书,截止2022年9月30日,小米技术研发深入12个科技领域、98个细分项,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2.9万,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5.9万。
雷军提到,经过三年探索,小米高端化已经实现从探索到方法论闭环,而不管外部环境和竞争格局怎么变化,不管经营策略如何调整,小米都会始终坚定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在自研创新方面,小米对关键领域的持续投入,有着十年起步的长期决心和耐心,可以说,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已成为小米高端突破的关键支撑。
结语:中国科技产业崛起,中国品牌成全球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关键力量
整体看来,近年小米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确做出了不少大胆尝试和突破,并且与供应链厂商合作,发挥自己的长处,显著加速了行业突破技术瓶颈的速度,并且在用户体验层面带来了实质性改善。
纵观多年来小米对于国产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推动,这无疑是中国科技公司与科技供应链企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一个鲜活案例。
随着中国科技产业在技术层面的追赶和产业整体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都开始在国际舞台中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品牌开始领跑全球科技行业。
曾经欧美企业开创了影像领域的“胶片时代”,日本企业则主导了单反、卡片机时代,而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们则在引领移动影像时代。
不过,快速向前的中国科技产业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比如苹果供应链转移带来的产业阵痛,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正面临重构挑战,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新一轮发展也受到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而越是在这种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应当回归本质,要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真正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做到不受制于人。这个依靠“自身”绝不是一个靠一个人来战斗,而是要依靠产业链合力突破瓶颈、克服难题。
像小米这样的企业无疑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自身技术创新反哺产业链,协助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科技产业中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