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南方(公众号:southtech001)
作者 | 佳慧
编辑 | 云鹏
科创南方12月21日报道,近日,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
这意味着我国国家级都市圈终于迎来了一线城市的落地和突破,广州、深圳成为全国第11个、12个国家级都市圈。之前的国家级都市圈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郑州。
▲五大都市圈
此前,一线城市难以划定都市圈是因为,一线城市经济实力强,邻近纳入都市圈的地区将得到更直接的辐射带动。那么,将哪些地区纳入就存在争议。
2022年,广东省五大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93.6%,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认为要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其中一个重点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
在本次印发的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均有与5G、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先进产业相关的要求,共有11个专栏与之相关,具体为:
1、《广州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广州规划”)中,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4个专栏。
完善了明珠智慧产业园、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数字枢纽、佛山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韶关分中心、韶关万国数据中心、中国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中心项目、云浮省市共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8个试点设施;设立了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类战略创新平台;明确了重点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大类、共14小类战略性产业集群。
2、《珠江西口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珠江西口岸规划”)中,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3个专栏。
明确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运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4类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智能家居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4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指出了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3类重点科技创新平台。
▲珠西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3、《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汕潮揭规划”)中,十一大产业创新发展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重点、临港经济发展平台建设重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的4个专栏。
明确了澄海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南澳―海山滨海旅游产业平台、汕头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平台、潮州新兴产业培育平台、潮州港临港产业发展平台、粤闽经济合作产业发展平台、潮州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潮普服饰时尚产业培育平台、揭阳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揭阳健康产业培育平台、揭阳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发展平台11类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明确了汕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潮揭空铁枢纽新城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揭阳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平台、揭阳智能制造产业平台、潮州新兴产业培育平台4大类、16小类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
▲汕潮揭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指出了汕头临港经济区产业平台、揭阳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平台、潮州港临港产业平台3类临港经济发展平台建设重点,以及华侨试验区、汕头国家高新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潮州凤泉湖高新区科创基地、揭阳高新区合作创新基地、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6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
4、《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湛茂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平台和重点项目的1个专栏。
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源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数字创意产业4类产业的重点平台和项目。
另外,广州规划中还提出要以5G网络、人工智能等为重点,构建领先的信息网络。并且要求从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开放型区域重大创新平台等方面入手,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湛茂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根据广州规划、深圳规划信息,2022年,广州都市圈GDP总量达到4.46万亿,人均GDP13.4万元;深圳都市圈GDP达到4.9万亿,人均GDP14.3万元;五大都市圈GDP共计约12.08万亿。
广州、深圳如此强悍的经济总量,未来将如何跟随时代的脚步促进先进产业发展?又如何发挥领头、辐射作用,带动珠江口西岸、汕潮、湛茂产业转型?哪些实验室、产业园等被设为重点项目着重发展?我们通过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详细来看。
一、广州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先进产业三面并进
广州都市圈范围包括广州、佛山全域,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有关任务举措涉及清远英德市和云浮、韶关部分地区。
广州规划提出,到2030年,广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到2035年,广州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发展格局成熟稳定、统一市场全面形成、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对接成网、公 共服务基本均等、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携手建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广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第一,在构建领先的信息网络上,广州规划中设置了信息基础设施专栏,并提出,协同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以5G网络、人工智能等为重点,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打造新型智慧都市圈。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南沙国际光缆登陆站。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实施骨干网络优化工程,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千兆宽带进小区、商务中心和园区,全面构建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光纤网络基础设施。
2、加快5G网络建设,依托广州5G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实现5G网络都市圈中心城区全覆盖。扩大5G专网在政务服务、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覆盖面。加快窄带物联网基站建设,升级改造无线、核心网络及配套网管运维系统,推动窄带物联网在智慧楼宇、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
3、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网、卫星互联网、6G等未来网络,加快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网建设。
4、完善信息网络一体化布局。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联合建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都市圈大数据基础平台,打造城市大脑,加快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积极参与量子卫星地面站建设,主动承接粤港澳量子通信骨干网规划与建设。
5、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智慧供应链体系。探索取消都市圈内固定电话长途费,推动通信业务异地办理和资费统一,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探索推动都市圈跨市域信息开放共享。
第二,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上,广州规划从协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1、要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
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新型举国体制和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基础研究,加大对数学、物理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支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充分发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作用,完善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机制,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2、推动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从都市圈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综合多学科、多主体研究,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力争形成一批并跑、领跑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3、着力打造开放型区域重大创新平台。
加快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增质扩容,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建设广州实验室,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省实验室,支持有关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高标准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天河智慧城、海龙围科创区、佛山三龙湾科技城、顺德科技质量服务集聚区等重大创新平台,谋划打造肇庆砚阳湖高新区,推进肇庆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规划建设省职业教育城科技园。加快建设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高新区,按程序推动韶关、云浮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相关工作。
4、强化创新主体培育。
推动企业间联合技术创新,鼓励都市圈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做大做强创新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企业。
发展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开发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导都市圈内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培育引进一批知名头部风投创投机构,打造国内标志性风投创投集聚区。
5、推进多渠道研发投入。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健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入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完善研发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各种新型金融工具,提高政府引导基金使用效率。整合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建立覆盖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具备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建立都市圈科技企业上市后备数据库,联合证券交易所共建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协调工作机制。
6、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立足“技术研发―产品想法―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路径,推动企业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优化都市圈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布局,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创新创业载体服务体系,用好旧厂房、旧物业等发展创新载体,推动孵化载体专业化资本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企业能力。完善首台(套)产品参与招投标活动制度机制,开展政府采购支持创新政策试点,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支持力度。
第三,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广州规划推动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数字化转型,计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探索“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前端+后台”、“总装+配套”、“孵化+产业化”等合作模式。
▲未来的海珠湾规划图(图源:广州市人民政府)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瞄准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促进链群多元化提升。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长制”,强化产业链发展顶层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优化升级。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推动都市圈重点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着力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发展。整合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支持广州创建质量强国标杆城市。聚焦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开展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发挥“链主”“链长”和领航企业作用,组织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实施共性质量技术攻关,推进质量一致性管控,打通产业链质量堵点,补齐产业链质量短板,推动重点产业质量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2、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行动,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打造“云”上产业链和虚拟产业园,共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广州和佛山支持其他城市推广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和工业大数据发展。培育壮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扶持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灯塔工厂、智慧园区。加快广东软件产业园、广东工业设计城、广州3D打印产业园、中德工业服务区、肇福文化创意设计园等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园区建设。
3、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做强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5G产业集聚发展,培育自主软件生态,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建设。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提升纯电动汽车研发水平,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
推动传统家电、小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轻工纺织中高端产品,推动农业与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升生物医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竞争力。
4、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工业母机、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全国领先的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氢能产业,打造完备的氢能装备和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推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等领域实现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创新应用与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数字创意产业。
5、推动建设产业合作平台。
支持清远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创新发展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全面统筹“三园一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汽车核心零部件、现代轻工纺织服装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肇庆端州区、肇庆新区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端高新产业,推动肇庆高新区、肇庆金利高新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地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加速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肇庆高要区建设错位发展、协作互补、特色鲜明的汽车零部件特色园区,承接汽车整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转移。结合云浮、韶关在氢能、钢铁、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优势,支持两地参与都市圈产业共建。
二、高水平实验室赋能,深圳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汕尾部分区域。
深圳规划提出,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3%。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到2035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深圳规划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1、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重,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2、强化都市圈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银瓶合作创新区、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创新平台协同发展。
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综合粒子、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未来网络、鹏城云脑Ⅱ(扩展型)、精准医学影像、深圳超算中心(二期)、国家基因库(二期)、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等设施建设,构建空间集聚、学科关联、深度合作和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3、共建高水平实验室集群。
依托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实验室,创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集群。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深海科技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4、提升都市圈技术创新能力。
聚焦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领域,吸引全球顶尖实验室、创新型企业等搭建一批枢纽型、链接型、区域型的技术创新平台,联合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都市圈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5、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加强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联合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主动对接港澳创新资源,围绕人工智能、中医药、交叉学科等港澳优势领域,联合建设新型研究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
吸引国外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在都市圈设立或合作设立高水平实验室、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积极推动都市圈科学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6、建设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发挥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作用,实施技术转移经理人、技术转移机构的培育和引进计划,建立服务都市圈、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共同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建设覆盖评估、咨询、投融资、保险、证券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优化相关业务模式和服务产品。
深圳规划提出要联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培育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1、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都市圈各市共同建立完善“总部、研发、试产、中试、高附加值产品核心工厂+分工厂规模化生产”的区域分工体系,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补齐芯片制造业和先进封测业产业链缺失环节,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极和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精密传感设备、智能控制设备和智能执行设备等重点装备,打造产业体系完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重点提升超高清显示、柔性显示、印刷显示等关键技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显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智能手机、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电等产业迈向价值高端,建设成为全球智能硬件发展引领区。
2、构建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以深圳为主阵地,率先建成全球领先的高质量、广覆盖5G网络,加快打造5G应用示范标杆。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芯片、智能无人系统和智能语音四大优势领域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推动区块链在防伪溯源、信用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将深圳都市圈打造成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应用高地。
加快推进深圳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龙头企业引领、高端要素荟萃的工业互联网名城,支持东莞、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
3、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重点加快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加快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建设,探索建设坪山服务站,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进新材料研发创新,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巩固核电、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氢能、高效储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4、培育发展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都市圈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协同发展,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建立健全都市圈金融消费纠纷调处机制、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机制,合力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活动。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发挥深圳前海、福田、罗湖、东莞滨海湾新区、国际商务区等区域国际化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基础,做优做强会计、法律、管理咨询、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拓展科技创新服务,重点发展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
培育壮大会展经济,依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探索采用主分会场形式,各城市共同举办更多国际性展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推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时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罗湖、福田、龙华、虎门、厚街等为引领的一批时尚创意集聚区,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时尚创意知名品牌。
5、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构建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都市圈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加快形成对科技创新企业以及重点产业集群的链条式支撑。深入推进深圳福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动员和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支持气候友好型的创新项目和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空间供给体系,强化都市圈产业空间统筹协调和资源保障。
通过对深圳都市核心区内产业空间的优化改造,充分释放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所需的研发孵化空间。加强跨界地区的统筹开发,鼓励深圳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优势,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打造柔性化高端人才引进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紧扣产业创新需求,共同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
6、开展重点产业链协作。
聚焦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开展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发挥“链主”“链长”和领航企业作用,组织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实施共性质量技术攻关,推进质量一致性管控,打通产业链质量堵点,补齐产业链质量短板,推动重点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深圳规划还提出高质量建设跨区域产业组团。
1、共建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创新产业组团。
按照学科关联、优势互补、协同错位的原则,聚焦信息、生命、材料三大领域,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区加快布局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构建与设施协同的“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创新生态,共同承接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共享机制,共建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为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
2、共建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
充分发挥前海扩区优势,推动深圳前海片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的临空向海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聚焦世界海洋产业前沿领域,聚集国内外高端海洋创新资源,建设国际一流海洋新城。建设特色临空产业基地,加快设立深圳空港综合保税区,推进深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建设国际会展新高地。
3、共建坂田―观澜―塘厦―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
依托坂雪岗科技城,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依托深圳观澜高新园未来产业集聚区、九龙山―鹭湖片区、塘厦科苑城信息产业园、塘厦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凤岗人工智能小镇,打造5G通信、智能终端、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重点产业链,构建面向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积极争取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通信领域国家实验室落户,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协同打造都市圈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基地。
4、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
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孵化集聚空间,建设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节能环保、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惠州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协同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推动都市圈绿色发展。
5、共建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
加快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积极承接深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外溢,协同探索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体验等新技术产业。
6、共建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
推动深圳高新园区宝龙园区、阿波罗未来产业城、坪山高新区与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区、惠州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阳秋月湖生态智慧城、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汽车工业园等区域创新平台联动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深圳坪山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壮大临港石化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持续推进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推进石化精深加工和精细化工生产发展,全面提升石化全产业链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7、共建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
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养老三大产业,打造以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与龙门大健康产业园、罗浮山生命健康基地为核心的健康产业组团,探索设立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
三、三四一,各辐射区域设专项促产业转型
在珠江口西岸规划中,计划到2030年,都市圈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基本成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初步消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左右,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分布、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到2035年,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 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并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深度融合,实现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具体内容中有3个专项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关。
在汕潮揭规划中,计划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约1400万人,城镇化率达67%左右。现代化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区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初步形成。
到2035年,都市圈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区域竞争力大幅跃升,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 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全面发展,建成经济活跃、创新发展、协调融合、生态宜居的魅力都市圈。
具体内容中有4个专项与构建协作互补的现代产业相关。
在湛茂规划中,计划到2030年,湛茂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 5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控制在1.6以内,基本形成功能明确、集约高效、轴带联动、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大西南等地区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国内外市场得到共同拓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效显著,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难题有效破解,都市圈发展共识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
到2035年,建设成为北部湾城市群的重要核心区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基础设施全面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形成竞争优势,滨海特色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互认共享,区域城乡融合成效显著,共建共管共享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融合互动发展,建成经济效益协同、社会融合协调、生态宜居宜游的现代化都市圈。
具体内容中有1个专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链接如下:
https://www.gd.gov.cn/zwgk/wjk/qbwj/yf/content/post_4303487.html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