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5日报道,昨日下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产业发展主论坛在上海举办。20余位产学研界的代表汇聚一堂,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产业发展主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华为常务董事兼华为云CEO张平安、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等多位行业大佬进行了深度分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智谱AI首席执行官张鹏、中科院自动化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等多位重磅嘉宾分别参与了多场圆桌讨论。
李彦宏在演讲中谈到,闭源模型将持续保持对开源模型的优势,商业化闭源模型一定能在市场中胜出。此外,目前社会和业界对模型基础能力关注过高,也应对模型的应用给予更多关注。他还认为在未来会有数以百万计的智能体出现,而搜索会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
王坚院士在圆桌讨论中更是金句频出。他提到在AI时代,新的大公司必将出现,而一定也会有大公司烈火重生。谈及能源问题,他称我们不必过度担忧,AI行业目前存在3个不等式,基础模型、应用、算力、能源之间都分别存在不平衡的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关系都将得到更好的处理,不必拿今天的观念解决未来的问题。
作为大模型企业代表,张鹏也回应了近期大模型价格战的问题。他称AI企业愿意以更低的价格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各行各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AI企业也需要从中获得合理的价值反馈,这才是正常的市场运行规律。
此外,在产业发展主论坛演讲和圆桌环节开始前,来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正式发布。
一、李彦宏、王坚等多位产学研大佬分享:闭源AI最能打、AI将催生新的大企业
WAIC的产业发展主题演讲的第一部分为“AI如何持续引领生产力变革”。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柯瑞文、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分别发表了演讲,给出他们对AI产业未来发展的见解和观点。
作为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李彦宏首先回顾了过去几年AI的发展。他认为2023年的百模大战虽然造成了算力资源的浪费,但也使模型的基础能力得到建立。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个与GPT-4相比毫不逊色的闭源模型。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李彦宏强调,闭源模型将保持对开源模型的优势。他认为有人混淆了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这两个概念。即便模型开源参数、公布源代码,使用者也不知道模型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开源模型并不能让使用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而是会提升推理成本、降低反应速度。
如果企业只是拿一个开源模型来“改款”,做出一个“孤本”模型,那么他们既不能从基础模型的持续升级中获益,也很难与他人共享算力。开源大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值得肯定,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化的闭源模型才是最能打的。
此外,李彦宏也认为,当前对基础模型能力的关注过高,而对模型应用的关注不足。“震撼发布”和“史诗级更新”层出不穷,但少有人关注应用在哪里、谁从中获益。
不过业界在关注模型应用的同时,也需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追求DAU10亿的产品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陈旧思维,而AI时代“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的超级应用”更为重要。
谈及AI的未来发展,李彦宏称百度最看好的AI应用便是智能体。他认为未来会有数以百万计的智能体出现,形成庞大的智能体生态,而搜索会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
李彦宏认为,生成式AI虽然给一些工作带来了冲击,但也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他坚定认为AI不是人类的竞争对手,而是会作为工具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增强人的能力、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第二位发言的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认为,AI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电信通过云网融合战略,提供智能化连接和算力服务,推动数据中心向AI DC升级,构建绿色、安全、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
中国电信内部已在应用AI技术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与产业伙伴合作,在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广AI应用,服务了7000多家客户。柯瑞文强调,人工智能的未来需要开放的生态系统和共同治理,他们期待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AI向善,创造美好未来,并宣布将举办人工智能生态论坛,发布AI生态合作计划和产品。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演讲中强调了AI作为新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认为AI大模型能通过整合社会全量知识,形成超越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移动致力于推进AI深度融入各行各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创新培育新生产力。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
他认为AI不会取代人类,而是将重构行业和领域,让擅长使用AI的人脱颖而出。他呼吁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生产方式变化,并完善AI治理体系,确保AI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取向。
演讲环节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和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社交数据实验室创始人安德雷斯·韦思岸(Andreas Weigend)进行了一场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新要素结构为主题的讨论,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主持了本场讨论。
▲傅盛、安德雷斯·韦思岸与王坚的圆桌对话
傅盛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生成式AI是否就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唯一途径?韦思岸用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作为引子,认为不论选择何种技术方向,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因为某一技术方案难度增加便放弃。
王坚院士认为,尽管神经网络历史悠久,但GPT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新阶段,其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他认为我们通用人工智能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解决的,但未来10年将是十分激动人心的10年。他还补充道,我们应该厘清AGI这一概念,将AGI译为通用人工智能可能会造成误解。AGI应该是未来最基础的智能系统,因此称其为普通人工智能更为恰切。
两位嘉宾还就企业可能面临哪些AI技术的发展瓶颈展开相关讨论。韦思岸认为,数据、算力和能源将会是最重要的挑战,他曾供职的亚马逊甚至在核电站周边建立了数据中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能源问题对AI发展的重要性。
王坚院士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能源问题要放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采取动态的视角来看。他认为目前AI行业存在3个不等式,就现有的基础模型而言,我们的应用还不够好;以现有的算力能力而言,我们的基础模型还做得不够好;以现有的能源水平而言,我们的算力做得还不够好。
随着新能源的出现、新的算力形式的变化,能源问题会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十年后的算力、能源或许都会变成全新的概念,不能用如今的观念来解决未来的问题。从空间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的发电量是世界领先的,不必过度担忧能源问题。
▲王坚院士发言
至于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王坚院士提出新的大公司必将出现,而一定也会有原有的大公司烈火重生。如果一项新技术没有催生新的大公司,那么这项技术就不一定是真正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而对于大企业来说,虽然高度依赖数据、算力等因素的AI技术对他们来说比较友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力的大企业也能在AI浪潮中保持自己原有的地位。
王坚院士还特别提醒大型企业,有不少大企业认为AI仅仅是工具的革命,而大部分小企业都认为AI是革命的工具。这一认知的滞后可能会让大企业在AI浪潮中处于不利地位,大企业也需要尽快意识到AI的革命性意义。
谈及AI技术的社会影响,王坚院士戏称自己是一位“无药可救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人类能够直面AI技术带来的种种挑战,解决相应的问题。韦思岸也说到,定义人类的因素不只是知识,还有人类的好奇心、审美、感受等等因素,而这些是AI永远无法取代的。
二、张平安、徐立、张鹏等业界代表分享:价格战需适可而止,企业应得到合理价值反馈
WAIC产业发展论坛第二部分以“AI将创造出哪些战略性机遇”作为主题,邀请了华为常务董事兼华为云CEO张平安、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进行主旨演讲。
张平安在他的演讲中分享了如何通过架构性创新在中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AI算力基础设施和算力技术。尽管中国的算力发展面临诸多限制,但通过架构性创新,可以在云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构建起中国的高带宽,低时延网络优势,并在云基础设施上建立起AI算力的底座。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
华为目前正在芯端算力上云、面向AI的网络架构升级、云基础设施系统架构创新三个方面发力,进行创新。华为的5G-Advanced网络上下行带宽相较5G都得到了10倍的增长,时延从10毫秒降低到1毫秒,让端侧算力上云、端云算力协同都有了坚实的网络保障。华为云还发布了全新的CloudMatrix架构,匹配超大规模算力诉求。
谈及AI的未来,张平安认为中国的AI发展道路,追求的应该是在行业领域构筑大模型的全球领先地位。如果各行各业都积极拥抱AI,积极地开放行业的业务场景,中国很有机会在to-B领域构筑起全球的领先优势。
井贤栋在演讲中谈到,专业智能体能够破解通用大模型在严谨产业(如医疗、金融等)应用的关键难题,蚂蚁集团正在携手产业合作伙伴构建专业智能体生态,加速产业应用,推动服务升级。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
井贤栋介绍,为了解决模型领域知识匮乏、难以胜任复杂决策等问题,蚂蚁选择了构建专业智能体生态的路径,“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专业智能体是大模型落地严谨产业的有效路径”。
针对领域专业知识的短板,蚂蚁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了大规模专业知识引擎,通过知识引擎为大模型提供“专业教材”,让大模型具备专家知识水平。
其次,针对大模型复杂推理的能力短板,蚂蚁与大量行业技术专家共创,提出了FoE专家级决策框架(Framework of Experts),让智能体借鉴人类专家的思考方式,构建专业的推理和决策能力。
最后,井贤栋称,未来智能化的用户体验,一定不是只靠一个大模型,而是需要全行业深度协作,需要很多的专业智能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他们会坚持走开放道路,与行业共建专业智能体生态。
徐立认为,AI行业正处于一个“超级时刻”,这个时刻将由实际应用推动,引发行业认知的变革。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
而要实现这一突破点,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目前AI进行推理需要依赖高阶逻辑数据,当前的大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记忆器,其智能主要来自于互联网上的数据和背后的高阶逻辑思维链。AI需要具备自主构建高阶的思维链的能力,并通过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形成执行数据。
实时交互性也是提供流畅体验、推动超级时刻到来的核心。此外,应用还需具备可控性,无论是文本、图像还是视频生成工具,如果没有可控性,其效能提升将非常有限。
徐立还预告了商汤日日新5.5大模型的发布,他称这一模型运用了垂直领域的思维链数据实现性能突破,还有更强的多模态能力,并具备实时交互能力。
孟樸说,高通公司认为,虽然云端AI研发和应用占据主导,但端侧AI的发展同样重要。将一部分AI工作负载转移到端侧不仅能节约大量计算资源成本,还能推动AI规模化扩展和加速数字化转型。端侧AI的实现需要高性能的AI处理器,高通便在这一领域有诸多创新。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
高通的技术创新不仅限于硬件,还包括对AI模型的训练优化,以实现模型体积的小型化和效率提升,使端侧设备能够运行与云端相匹敌甚至更优的AI模型。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与AI的结合,被高通视为赋能各行各业的关键。5G的高速连接能力与AI的智能处理能力相结合,预示着智能计算将无处不在。
在第二部分的演讲结束后,Minimax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闫俊杰、智谱AI首席执行官张鹏、国家地方共建人型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以及无人机企业驭风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陵就大模型驱动的新价值链构建展开对话。
▲闫俊杰、张鹏、许彬与谢陵的圆桌对话
闫俊杰分享了大模型在语义理解、内容创作等方面展现的巨大潜力,但他也认为,目前AI更多地是在辅助人类,而非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他强调,未来大型模型的能力突破将体现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赋予实体经济更多的动能。他还提到了当前模型的错误率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错误率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张鹏从技术层面深入探讨了大模型的效能提升。他认为,大模型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能力——类人的认知能力。他称智谱的愿景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工具。他强调,大模型的准确性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模型的逻辑性和抽象思考能力。他还提到了多模态能力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时,需要的输入信息是多模态的,模型也应如此。
▲智谱AI首席执行官张鹏发言
许彬讨论了AI与机器人结合的发展前景。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有三个阶段:大模型阶段、具身智能阶段和通用人工智能阶段。具身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人形机器人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才能训练出真正通用的AI。
谢陵聚焦了低空经济和AI在其中的作用。他认为,低空经济的主角是智能化、电动化和无人化的飞行器。谢灵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低空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飞行器的自主飞行和任务执行方面。他还强调了低空经济中的飞行器需要具备自主决策和任务生成的能力,以应对未来低空交通管理的巨大挑战。
作为AI企业的代表,颜俊杰和张鹏还分享了他们对于大模型价格战的看法。颜俊杰认为模型降价是正面的,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模型价格的降价是自然的过程。对AI企业来说,降价能带来更大的用户流量,企业也可以据此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张鹏赞同颜俊杰的观点,但他也认为降价需要适可而止。AI企业愿意以更低的价格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但AI企业也需要从中获得合理的价值反馈,这才是正常的市场运行规律。
三、外企代表及多位国内外学者分享:AI如何助力解决全球性议题
WAIC产业发展论坛第三部分以“AI如何助力解决全球性议题”为主题。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彼得·韦恺哲(Peter Weckesser)、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发表了主旨演讲。
韦恺哲介绍,在全球产业竞相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IoT设备数量十年增长了6倍,而生成式AI在两个月内就获得了超过1亿用户。施耐德电气相信,AI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数据和AI将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产业降本增效,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肖松介绍,西门子认为AI的爆发式增长必将加速工业元宇宙的实现,并重塑整个产业价值链。而AI要从消费走向工业,必须深度结合工业场景,打造安全、可信的工业级AI。西门子目前已经推出多款针对工业场景的AI模型,助力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第三部分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人类兼容人工智能中心执行主任马克·尼兹伯格(Mark Nitzberg),牛津大学马丁人工智能治理计划联合主任、人工智能治理中心国际治理负责人罗伯特·特拉格(Robert Trager),星环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孙元浩与德勤中国主席蒋颖,以“AI 发展·人本之道”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如何构建以人为本、负责任的产业生态共同体。
▲蒋颖、曾毅、马克·尼茨伯格、罗伯特·特拉格和孙元浩的圆桌对话
蒋颖认为,AI发展始终承载着产学研各界对人类社会更好发展的期盼,发展以人为本的AI将成为未来的新议题。发展人本AI关键是要让AI为人做好服务、为人增强效能、为人提升体验。
曾毅在分享中强调,在过去的AI研究中,很少有人思考人与AI应该如何共存。他认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人类的时代,他也不喜欢“AI”时代这一表达。AI未来应该帮助人类、帮助整个生态环境实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取代人类。在AI安全问题上,政府、产界、学界都应主动承担责任,携手回应AI安全挑战。
尼兹伯格认为以人为本的AI不应该以替代人类为目标,而是要增强人类的能力,实现人与AI的合作。AI目前已经整合到大量人类的活动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AI技术给人带来的影响,让AI更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特拉格认为现有的AI系统与人们之前设想的AI系统差异很大。生成式AI打破了原有的AI范式, 现在我们训练的AI系统更像是动物,在人类的正反馈下不断学习新的能力。但我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训练和管理AI技术的能力,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在孙元浩看来,目前的AI系统在交互性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推理能力方面能力的提升才能让AI真正融入到生产过程中。不过,AI在与社会、生产实现深度融合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企业也需要帮助社会建立对AI技术的相关知识体系。
结语:AI走入千行百业,关注应用与需求方能造福社会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产业发展主论坛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AI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个显著的共识是,尽管AI技术本身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但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以实际应用和满足人类需求为核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AI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提升模型本身能力,也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回应现实世界中的需求、解决具体应用场景的问题。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AI发展策略,不仅能够推动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也能够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