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四月

导语:当技术革新预示的红利逐渐成形,曾经克制的玩家开始激进,氛围变得紧张。

不同于国内一般创业公司,BAT等互联网巨头在技术储备和数据资源方面具备先天优势。百度最早完成了人工智能技术业务体系的整合与布局,阿里云的上道将阿里的计算能力推向主导地位,其应用层面尚存在想象空间,腾讯则稍显保守。

不过,在与阿里相关人士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阿里俨然没有再将自己禁锢在“BAT小圈子”里,格局与视野比肩谷歌、Facebook,誓言要做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阿里要上天?解密“NASA”背后的赌注

Gartner2016年新兴技术炒作周期

从近期业内动作来看,巨头们对于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危机感正在深化。月初,马云在阿里巴巴技术峰会上重磅推出名为“NASA”的布局计划;近几日,腾讯加大马力推动腾讯云的开放和宣传。虽非各家的核心业务,但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五年内所迸发的势能和潜力不容小觑!

声震四方的阿里“NASA”,事关未来“20年大计”,为此智东西特别采访了与之相关的阿里业务核心人士获取进一步信息,同时结合圈内人士的重要点评,以窥探阿里背后的人工智能加紧战略。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阿里此“NASA”并非彼“NASA”。后者是大家熟知的美国太空总署的简称,是外太空、高尖精科技、英雄主义情怀等代名词。此“NASA”是阿里提出的一项长久技术战略,希望借同名“NASA”传达出一种普世价值的理想愿景。其具体全称阿里并未说明,但从公布的海报中可以看出,NASA中的第一个“A”即指代“阿里巴巴”。量子计算,下一个五年的技术与商业追逐热点,或许就是阿里“NASA背后的用意所在。

一、阿里“NASA”究竟计划了什么?

阿里要上天?解密“NASA”背后的赌注

关于“NASA计划”,阿里给出的定义是,公司将建立自己的“新技术战略”,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组建崭新的团队,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为未来20年、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全力以赴”。

在这次动员了集团2万名工程师、数百位科学家的技术大会中,马云着重点名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计划的未来方向和侧重点。

“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段马云对于阿里短板和革新技术危机的分析,与两会期间老对手马化腾的焦虑同样显得意味深长。

关于“NASA”的愿景,“未来20年将阿里巴巴打造成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企业盈利”。目标宏伟,不过当记者问及阿里内部人员“NASA”的具体部署与人力、资源等投入计划时,对方均以“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回应。

二、以往模式:业务驱动 阿里云孵化

阿里要上天?解密“NASA”背后的赌注
谈及阿里的“人工智能”,大部分人的印象比较抽象和模糊。但落实到阿里的“云服务”就具体很多了。2016年以前,阿里在战略部署上将重点放在了“云”上,实际上关于人工智能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也统一规划到“云服务”名下进行推广。

根据可查证的信息来看,阿里云业务整体包括:“飞天”底层系统架构、YunOS个人操作系统、内部金融应用部门、生物识别(机器视觉)应用部门、iDST 研究部门等。

iDST 部门,作为阿里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作战室,全称为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围绕大数据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现团队约上百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70%以上,前微软前合伙人周靖人任首席科学家。此外,阿里云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IEEE Fellow华先胜(花名:方广),阿里云iDST业务总监初敏,阿里云资深数据挖掘专家闵万里(花名:山景)等属于阿里引进的重磅人才。

根据研究对象细分为语音、对话(NLP)、图像、视频等不同研究领域小组,其各小组学术带头负责人由垂直领域知名学者担任。

2016年以来,阿里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动作和布局档位。先后展示了技术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领先应用。不过,应用在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技术与方案,在今年的3.15晚会被指出存在安全隐患。

2016年8月,阿里云推出了ET机器人,涵盖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应用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停车等9项城市服务中。据业内人士分析,阿里在智能医疗领域的整合最为完善,以投资收购和战略合作的方式为主,“围绕医院、医保、医药做了大量布局”。

此外,阿里的人工智能也应用到了电商大脑、蚂蚁智能客服等,其阿里客服机器人平台属于较为成熟的产品。

回顾阿里的发展历史,包括阿里云应用,很多都建立在自身场景催生出的应用和服务。如客户投诉打电话,产生智能客服应用等。以往经验证明,场景孵化出技术和产品这个模式行得通”,阿里一位业务带头人分析。阿里云本身就是阿里孵化新业务/技术的典型案例。

阿里云诞生于2009年,从“阿里软件”和“阿里集团研究院”延伸而来,由马云等人牵头组建,当时正直阿里巴巴十周年之际,亚马逊AWS业务刚推出三年。

“敲下的第一行代码就是用来搭建’飞天’系统”。阿里的云计算服务由云计算接入平台和“飞天”系统两部分构成。其中,“飞天”系统作为阿里云服务系统的硬件支持部分,用于管理数万台服务器。一般用户不可见,是一套基于大型服务器的管理平台。

最早,阿里研究院设置在北京的“飞天小组”就开始做分布式操作系统。当时,“‘阿里云’、’阿里金融’都还处于阿里内部的内部创业小团队”,为了验证自身业务的可靠性,“阿里云”首先与“阿里金融”业务结合。

一部分小规模卖家由于缺少资产,在银行得不到抵押贷款。阿里金融就用阿里云上的卖家交易数据来判断其信用的可靠性。阿里云、阿里金融两块业务跑通后,开始正式对外推广云服务业务。

三、背后忧虑:“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

阿里要上天?解密“NASA”背后的赌注
业务驱动模式虽然可行,“但以阿里自身的行业与社会地位来看 ,只停留在现有问题和需求,格局不够开阔”。阿里的“NASA”计划应运而生。

与Google X 、Facebook AI 实验室(FAIR)、百度 IDL等内部研究机构类似,阿里希望搭建一套更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火力充沛“,阿里不差钱,仅仅2016年第三季度净收入就达171.2亿元。但苦于缺乏高精尖技术,不能再采用“游击队和兵工厂”的模式。

在分析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优势时,一位阿里云人工智能领域资深科学家认为,首先在于计算能力,其次是数据。“阿里巴巴的数据优势在五年前已经凸显,BAT各家的数据量都不会少。正因为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云计算能力被充分挖掘和期待。见多才能识广。阿里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计算能力,才能将触角触及到各个行业和应用”。

1)在新战略布局中,“芯片”业务被提及。关于是否将会与现有的个人系统YunOS业务结合,形成类似苹果的封闭生态系统时。阿里方面表示,“阿里自研芯片的迹象并不明显,更可能是与芯片厂商合作的定制化产品。现阶段,主要在服务器领域合作比较紧密。

2)在神经算法层面,iDST业务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在杭州、广州等“城市大脑”项目中,不同于一般概念中“天眼”,视频分析系统主要用于交通优化,阿里云的作用在于处理数据,让视频监控数据真正能灵活用得起来。

3)用于“饿了吗”的外卖调度体系,在下单餐厅、送餐小哥、用户命令之间建立一套分配。可以实现6秒钟一次的调配速度。该套调度系统同样还可用于物流、停车场等场景。

4)千寻位置,是和军工企业北方工业成立的合资公司。与北斗合作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利用GPS技术,精度偏差在米的级别。采用天上卫星和地面基站配合的模式,可为车辆提供更精准的导航,动态状态厘米级别,静态在毫米级别。如监测山体滑坡位移;提供复杂的地面道路交通位置变化;无人机,精准农业领域。

5)此外,在机器智能方面,关于阿里投资的Pepper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和推进,基于合资公司业务,阿里方面并没有透露最新进展。

四、先机:抢占量子计算赛道

阿里云人工智能领域资深首席科学家认为,iDST在阿里内部扮演着连接者和转化中间站的作用,将前沿的学术成果的连接和转化到应用端。

“阿里本身有注意到产业化的转变”,阿里云一位资深数据挖掘专家向智东西透露,其近期的主攻方向在于大脑决策。“用于信息的互联互通,类似于一个大脑式的控制中枢, 将视频、视觉、语音等各种数据和信息功能汇聚在一起,形成多条路径分支”。

在追求人工智能进阶的过程中,单点功能或性能的突破并不能价值最大化,如拥有千里眼、顺风耳只能在获取数据端实现优化,但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帮助人类做决策和判断。

这个大脑中枢能够调动后备军。将各种传感器和设备收集到的数据集中处理,快速做出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不断进行最优,这个决策结果是不完美、不准确、倾向于模糊的概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手段和技术不止停留在深度学习算法”,数据挖掘专家表示,量子计算技术是其当下正在探索的领域,正是由于其特性”量子计算技术的结果表征不是用具体数值和指令,而是一种百分比的概率表示。在既定规则下,机器学习能够在围棋等算法优势和速度有所突破。但仍不到决策层面。

量子计算,可用于模糊信息下的决策和优化,优化概念表征,其计算量超过深度学习上万倍,蕴藏非常巨大的机会点。量子计算机在未来五年内会加速人工智能时代的带来,而不是单纯的机器算法。此前,阿里云曾将云上量子安全加密数据传输服务开放,属于初步应用成果。

数据挖掘专家表示,这是一件开创性的事情,现在还处在试验的测试阶段,离成熟产品和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距离。未来确定能够产出实际价值,会固化实践成产品,现在主要在垂直领域进行测试应用。

“机器学习或者说深度学习,并不是人工智能的未来,至少不是未来的全部”。

五、结语:关键词——整合

从平台规模与数据量来看,阿里云有望成为世界级云计算平台。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基础,健全的数据生态系统是阿里的优势所在。后续的算法与产品突破,还需更为集中和完整的技术机构来进行支撑。

据研究人士介绍,在量子计算领域,由于缺少真正成熟的硬件计算平台,理想的算法也没有成型。虽然此前阿里在安全加密数据上有所尝试,但严格意义上量子计算领域尚处探索阶段。因为量子计算领域的潜力巨大并且是未来重要方向所指,大公司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阿里的提前占道和布局能否开创“阿里云”式的成功,值得期待。

当下看来,阿里云提供的云计算服务之外,贯穿阿里巴巴上下的技术产品正在陆陆续续地输出。从外卖调度系统到城市大脑,阿里的人工智能正处于撒网式的部署阶段,在应用层尚待爆发式的落地产品。与此同时,由于研究项目分散在各条业务分支之中,紧要之事是形成一套完善的匹配机制,促进各项技术与研究成果的整合,不断强化从“电商”到“技术公司”的身份转换,让阿里的定位更加清晰。
阿里要上天?解密“NASA”背后的赌注